[发明专利]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71393.6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6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耿雪樵;王荧;陈家旺;陈道华;邓义楠;蒋雪筱;方玉平;李柯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劳剑东;周友元 |
地址: | 510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水样 采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涉及海洋取样技术,本发明包括:配流阀机构、取样动力机构和配流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配流阀机构包括配流阀体,所述配流阀体设有若干配流阀排水口和至少一个配流阀进水口;所述配流阀进水口与所述取样动力机构的导水口相连通,所述取样动力机构用于采集海水水样;所述配流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配流阀机构的配流阀芯,所述配流阀芯带动所述配流阀体绕中心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将所述配流阀进水口与不同的所述配流阀排水口连通。本发明的装置能够在复杂的海水环境中,对不同点位的海水进行定量采集,从而获得不同时间序列的海水样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取样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海水的采集和研究一直是海洋研究领域的热门和重点课题。海水的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海水中的气体成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标识深海资源的蕴藏量,追踪海水中气体浓度的异常分布特征,有助于识别海底的热液活动和寻找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海洋环境中也蕴含极为特殊的生物结构和具备某些地面生物不具备的基因及特殊的代谢调控机制和代谢产物,这些生物和产物是开发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资源。因此,通过取样设备采集不同点位的海水水样能真实反映水体组成成分信息的海水样品,其不仅有助于深海探索和海底矿物资源的开发,也有助于深海微生物研究以及完善深海生物圈的认识,是深海探索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海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对海洋领域的探索已达到全海深级别,对海水样品的品质以及对取样装备的设计标准也越来越高。由于海洋是一个高压、低温以及强腐蚀的环境,并且海底地形较为复杂且周围海水又时刻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故这些情况使得深海海水的采集难度增加。目前大多数采水器利用电机与平衡采样阀配合驱动的形式,设备结构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如果不能保证海水样品的原位压力和气密性,造成部分海水气体泄漏或海水样品压力明显损失,分析结果便会明显失真。目前能够在保证海水样品质量的基础上,简化设备结构并且在时间序列上满足不同点位的采样密度是目前海水采样装置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研究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方法和装置使其能够获得不同时间序列、不同点位以及不同深度的多路海水水样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采集海水时水样在取样密度以及时间序列上难以同时兼顾的技术空白,提供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本发明的装置能够在复杂的海水环境中,对不同点位的海水进行定量采集,从而获得不同时间序列的海水样品。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其包括:配流阀机构、取样动力机构和配流驱动机构,其中,
所述配流阀机构包括配流阀体,所述配流阀体设有若干配流阀排水口和至少一个配流阀进水口;所述配流阀进水口与所述取样动力机构的导水口相连通,所述取样动力机构用于采集海水水样;所述配流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配流阀机构的配流阀芯,所述配流阀芯带动所述配流阀体绕中心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将所述配流阀进水口与不同的所述配流阀排水口连通。
如上所述的多路海水水样采集装置,进一步地,所述配流阀排水口沿轴向至少分布有2层,所述配流阀排水口周向分布在所述配流阀体的外侧,所述配流阀进水口具有与所述配流阀排水口的层数相对应的排水通道,其中,当所述配流阀体绕中心轴线转动时,所述配流阀进水口通过对应的排水通道与不同层数的所述配流阀排水口交替连通。配流阀芯放置在配流阀体之中,阀芯侧面垂直方向上两个毛细孔与配流阀体顶部两层圆孔相配合,排出水样。当配流电机转动步数为2n时,配流阀芯上端毛细孔与阀体上层圆孔联通,水样从阀体上层排出。当配流电机转动步数为2n+1时,配流阀芯下端毛细孔与阀体下层圆孔联通,水样从阀体下层排出。此外,通过编写蠕动泵驱动电机与配流步进电机的程序,可以实现配流步进电机、转向伺服电机以及驱动步进电机之间的相互配合,达到按照需求定时定量的进行水样的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浙江大学,未经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13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成本多孔钛合金注射成型方法
- 下一篇:核电出入控制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