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8659.1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5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仇鑫耀;李春峰;罗剑;顾润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心缘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沁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84 | 代理人: | 方仕杰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金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深度 去除 水中 cod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向所述水解池中加入污水,经过所述水解池水解之后的混合液进入到好氧池中,所述好氧池远离水解池一端的混合液回流进入水解池中,所述好氧池中的混合液流入到二沉池中,所述二沉池中沉淀的污泥回流入水解池中;所述二沉池中的水进入到混凝池中,向混凝池中加入硫酸亚铁和双氧水,所述混凝池中的水流入到脱泡池中,向所述脱泡池中通入空气,所述脱泡池中的水流入到絮凝池中,向所述絮凝池中加入絮凝剂,在三沉池进行泥水分离,获得洁净出水。本方法相对于常规Fenton法,氧化耦合‑沉淀技术的药剂(特别是过氧化氢与酸碱用量)使用量下降了50%~75%,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废水净化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纵观现今的工业水处理技术领域,市场上现存的、成熟应用的工业水处理技术还停留在处理达标、纳管排放的水平。特别是处理难降解的工业废水时,大部分环保的精力还集中在如超临界水氧化技术、臭氧催化氧化、电子束氧化法等废水高级氧化技术上,而忽视了对传统的微生物的处理能力的深度挖潜,更难谈污染物的深度降解或者污染物的降解极限问题。
膜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无机颗粒物在膜表面的结晶过程导致的膜污染问题,但随着陶瓷膜等先进的膜组件的研发而得到的缓解;另一方面,若生化出水为双膜法进水,其含有的残余有机物所导致的膜污染问题,因目前研究的不多,市场上并没有成熟的应对技术,使得这类膜污染问题凸显。
通常,将污水中经过二级生化处理后残余的有机物统称为生化处理出水有机物(EfOM)。EfOM以溶解性有机物为主,占到出水总有机物含量的 85%以上,主要包括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天然有机物(NOM)、生化不可降解有机物。其中以SMP与NOM为主,二者的化学结构、分子量分布也表征了EfOM的主要特性。其中主要以类腐殖质、类蛋白有机物质构成的SMP,因表面电荷与亲疏水性的不同,相互结合,改变自身性状(如分子量大小与表面电荷),形成大分子物质,在膜过滤时富集在膜面附近,降低扩散速度,增大膜面污染程度,进而降低了膜通量与产水效率;绝大部分的NOM 与SMP中的类腐殖质物质,自身结构中含有丰富的酯键、酚羟基、奎宁、羧基、羟基等,这些基团极易与金属氧化物和(或)氢氧化物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稳定的大分子络合物质,而金属离子在整个络合过程中起到了类似架桥作用,络合形成的大量有机物,富集在膜表面,造成膜污染;同时,类腐殖质物质本身表现的电负性,在结合金属离子后,自身带电性降低,有机物间静电斥力减弱,聚集程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膜面污染层的密实程度。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受到污染的膜组件导致产水电耗增加、产水率下降、频繁进行膜组件清洗、膜组件更换费用、药剂费用显著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导致双膜法处理污水的方法使用成本高、产水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污水净化的成本,提高产水率,本申请提供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深度去除废水中COD的方法,包括生化处理系统和加药耦合沉淀系统;
所述生化处理系统包括:水解池、好氧池和二沉池,水解池和好氧池为循环水池,所述好氧池中污泥龄维持在60~120天,所述好氧池中的MLSS 为8~15g/L,所述好氧池中的污泥负荷为0.05~0.1gCOD/(gMLSS·d),在所述水解池内通过水力混合或机械混合的方式维持污泥悬浮状态,所述水解池内的表面流速在0.3~0.5m/s;
所述加药耦合沉淀系统包括:混凝池、脱泡池、絮凝池和三沉池,所述混凝池、脱泡池、絮凝池和三沉池依次串联布置,所述二沉池与沉凝池连通;
向所述水解池中加入污水,经过所述水解池水解之后的混合液进入到好氧池中,所述好氧池远离水解池一端的混合液回流进入水解池中,所述好氧池中的混合液流入到二沉池中,所述二沉池中沉淀的污泥回流入水解池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心缘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心缘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86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亚微米粉尘除尘机
- 下一篇:一种BCM模拟量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