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4832.0 | 申请日: | 202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3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祝聪;乔卿阳;罗欣宇;罗锦华;沈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H01H73/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刘念涛;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断路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由基座组件以及安装在基座组件上的导弧盖、触头系统和灭弧室和螺钉组成,导弧盖上镶嵌安装有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并且引弧角上的引弧排与灭弧室上的栅片平行,可以构成一片灭弧栅片,触头系统包括导电排、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动触头通过导电排和引弧角连接,构成等电位,使得触头打开时,动触头上的电弧可以无障碍转移到引弧排上,从而顺利进入灭弧室,解决了现有结构中动触头与灭弧室之间存在间隙导致电弧跳跃困难,无法完全进入灭弧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大电流分断能力和电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是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
背景技术
灭弧系统的强灭弧能力是断路器的最基本要求。栅片式灭弧是目前断路器灭弧系统中最常用的灭弧方式,在低压断路器中被广泛利用。然而在拍合式触头系统中,由于动触头和灭弧室之间有一定距离,电弧无法从动触头跳跃到灭弧室最上面的栅片上,导致电弧无法完全进入到灭弧室中,进而无法建立足够高的弧压。这会导致电弧停滞在动触头上燃烧,极大加剧了动触头的电磨损,断路器的电寿命受到限制。同时在大电流分断时,电弧不能及时进入到灭弧室中,建立合适的弧压而熄灭电弧,使得分断失败。
为解决该问题,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将灭弧室最上面的栅片做成异形,使得在动触头打开后,该栅片尽可能接近触头,通过电弧将栅片与动触头短接,使得电弧可以从动触头上转移到最上面栅片上,进而完全进入灭弧室。
然而,由于栅片始终无法与动触头接触,只要有缝隙存在,电弧跳跃就有困难,缝隙越大电弧跳跃月困难,而且该种方式随着使用时间缝隙会越来越大,电弧完全进入到灭弧室中也越来越困难。如何让电弧能可靠进入到灭弧室是栅片式灭弧方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断路器存在的动触头与灭弧室之间存在间隙导致电弧跳跃困难,电弧无法及时完全进入灭弧室的问题,提供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大大提高断路器的大电流分断能力和电寿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由基座组件以及安装在基座组件上的导弧盖、触头系统和灭弧室和螺钉组成;所述的导弧盖由盖板组件和通过铆钉固定安装在盖板组件上的软连接组成,所述的盖板组件由盖板以及镶嵌在盖板中的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组成,所述的盖板为模具压制件,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通过模具压制镶嵌在盖板中;所述的触头系统包括导电排、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的导电排一端与动触头连接在一起,另一端通过螺钉与软连接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动触头与引弧角之间构成等电位,便于动触头上的电弧无障碍转移到引弧角上,进而顺利进入到灭弧室中,导弧盖与导电排之间通过软连接固定连接,确保装配后第一引弧角和第二引弧角与盖板之间无应力。
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所述的第一引弧角由第一导电排和第一引弧排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二引弧角由第二导电排、带方孔的中间部和第二引弧排连接而成,所述的第一导电排、第二导电排和中间部通过模具压制埋入盖板中,所述的第一引弧排和第二引弧排只有一面裸露在外并与灭弧室上的栅片平行,可以构成一片灭弧栅片。
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第一引弧角可以是一种耐电磨损的钨合金材料,并与第一导电排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一种断路器灭弧系统,其第二引弧排可以是一种耐电磨损的钨合金材料,并与中间部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效果:本发明的灭弧系统通过设计特殊引弧角,该引弧角嵌入到断路器上盖中,并且一端在灭弧室上方形成一片灭弧栅片,另一端与动触头连接构成等电位,使得触头打开时,动触头上的电弧可以无障碍转移到引弧角上,从而顺利进入灭弧室,解决了现有结构中动触头与灭弧室之间存在间隙导致电弧跳跃困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大电流分断能力和电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断路器灭弧系统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断路器灭弧系统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48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