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4091.6 | 申请日: | 202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9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风;杨楷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萧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Q1/08 | 分类号: | B60Q1/08;B60Q1/14 |
代理公司: | 合肥云道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230 | 代理人: | 陈兰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短距离 无线 智慧 前照灯 控制 装置 | ||
1.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有:
环境光模块,用于采集环境光的照度数据;
主控模块,用于根据收环境光的照度数据,发送控制信号给功率驱动模块;
功率驱动模块,用于根据控制信号,驱动前照灯的近光灯亮度增加或减弱;
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通过环境光模块采集到的环境光的照度数据以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给主控模块,其中,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包括有透传发射模组以及透传接收模组,其中,
所述透传发射模组用于以有线传输的方式接收环境光模块采集到的环境光的照度数据,并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接收的环境光的照度数据发送给透传接收模组;
所述透传接收模组用于接收经透传发射模组以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的,环境光的照度数据,并以有线传输的方式将接收到的环境光的照度数据传输给主控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有:
CAN总线通讯模块,用于获取车速以及发动机的转速数据,并将车速以及发动机的转速数据发送给主控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CAN总线通讯模块为CAN总线控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模块包括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N76E885AT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驱动模块为驱动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光模块为环境光传感器,其中,
所述环境光传感器上连接有手动切换模块以及自动切换模块,手动切换模块以及自动切换模块均用于控制汽车前照灯的近光与远光之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传发射模组以及透传接收模组均为CC2541芯片;
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型号为BH1730FVC,其中,
所述环境光传感器的第4引脚和第6引脚均与透传发射模组的SDA、SCL引脚连接;
所述透传接收模组的SDA、SCL引脚分别与单片机的第8引脚和第13引脚连接。
8.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有:
在前照灯的近光打开的情况下,环境光传感器获取环境光的照度数据;
单片机根据环境光的照度数据,输出对应的亮度控制信号;
驱动芯片根据对应亮度控制信号,控制输入到前照灯的电流增加或减弱。
9.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有:
在前照灯的远光打开的情况下,环境光传感器获取环境光的照度数据;
根据环境光的照度数据,环境光传感器能控制手动切换模块关闭,并控制自动切换模块打开前照灯的近光;
单片机根据环境光的照度数据,输出对应的亮度控制信号;
驱动芯片根据对应的亮度控制信号,控制输入到前照灯的电流增加或减弱。
10.一种短距离的无线智慧前照灯控制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有:
在前照灯的近光或者远光打开的情况下,CAN总线控制器获取车速以及发动机的转速数据;
单片机根据车速以及发动机的转速数据,输出对应的亮度控制信号;
驱动芯片根据对应的亮度控制信号,控制输入到前照灯的电流增加或减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萧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萧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409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除尘器
- 下一篇:一种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冬小麦产量的轮作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