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双向连接双光纤时延的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52576.3 | 申请日: | 202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32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077 | 分类号: | H04B10/077;H04B10/0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李海波 |
地址: | 10008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双向 连接 光纤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量双向连接双光纤时延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基带单元,且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射频单元以及第二基带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双光纤传输信号,包括:向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发送时延测量握手请求;接收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对所述时延测量握手请求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基带单元测量光口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延差;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时延测量请求,并接收所述射频单元对所述时延测量请求的第二响应信息;基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的时延差、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以及预设规则,确定所述双光纤各自的从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以及从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量双向连接双光纤时延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高可靠性无线通信环形组网场景,会对光纤做冗余备份,即一个射频单元(Radio Element,RE)可通过2根光纤连接到1或2个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这样,可以尽量确保当一根光纤故障时,对应的射频单元仍然可以正常工作。
目前,针对基带单元与射频单元直连场景中的光纤进行光纤时延测量时,一般都是采用射频单元单向连接的光纤时延测量方案,可见,相关技术中的时延测量方法,依赖于收发端帧头对齐。不对齐场景只能分别测得单向时延,发起两次时延测量过程才可测得双向光纤时延。例如,在针对前述的环形组网场景中的光纤进行光纤时延测量时,只能分别测得单向时延,即发起两次时延测量过程,才可测得双向光纤时延。
可见,相关技术中针对环形组网场景中的光纤时延测量时,仅可以一次测量一根光纤的光纤时延,因此,采用的是先测量一根光纤的光纤时延,这样,当需要对两根光纤进行光纤倒换时,再测量另外一根光纤的光纤时延的方案,即需要重新做时延测量,增加了光纤倒换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量双向连接双光纤时延的方法及装置,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测量两根光纤的时延方案,减少了光纤倒换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测量双向连接双光纤时延的方法,应用于第一基带单元,且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射频单元以及第二基带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双光纤传输信号,所述方法包括:
向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发送时延测量握手请求;
接收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对所述时延测量握手请求的第一响应信息,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基带单元测量光口发射端与接收端的时延差;
向所述射频单元发送时延测量请求,并接收所述射频单元对所述时延测量请求的第二响应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响应信息中的时延差、所述第二响应信息以及预设规则,确定所述双光纤各自的从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以及从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射频单元只包括一个射频单元,且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和所述第二基带单元的同步信号对齐,则所述预设规则为:
基于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中的第一光口内的收发时延差和所述第一基带单元的测量光口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时延差,确定第一时延差;其中,所述第一光口为所述射频单元靠近所述第一基带单元侧的光口;所述第一时延差为所述双光纤对应的从所述第一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
基于所述第二响应消息中的第二光口内的收发时延差和所述第一响应消息中的时延差,确定第二时延差;其中,所述第二光口为所述射频单元靠近所述第二基带单元侧的光口;所述第二时延差为所述双光纤对应的从所述第二基带单元到所述射频单元的时延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525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天线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 下一篇: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