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的免疫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40318.3 | 申请日: | 202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9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史逸冰;应天雷;吴艳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33 | 分类号: | G01N33/533;G01N33/53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吴文滨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酪氨酸 羟化酶 抗体 免疫 探针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的免疫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免疫探针为近红外荧光染料与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的偶联物;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与还原剂混合,之后振荡反应,再加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得到混合物;2)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加入至脱盐柱,除去残余的近红外荧光染料,之后离心收集上清液,即得到免疫探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的免疫探针最大吸收在600‑1000nm区域,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适用于光声成像,在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中可以通过光声成像提供实时手术指导和术后效果评估,可应用于与酪氨酸羟化酶过表达的生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的靶向性活体成像和相关疾病的手术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荧光成像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用于光声成像且特异性识别神经密集区域的染料修饰的基于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的免疫探针及其制备与应用。
背景技术
光声成像(PAI,photoacoustic imaging)是一种将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融合在一起的混合成像手段,且在过去二十年里迅速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纯光学成像受限于生物组织的光散射而无法在不同组织深度保持其高分辨率的优势,而与之相反的是,光声成像本身即是利用了组织光散射的性质,从而能够保证组织深度在厘米级时依旧能够提供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的光学图像,这使得PAI成为一种在各类临床成像应用中很有应用前途的成像技术。光声成像的原理是用一个纳米秒的脉冲激光(脉冲持续时间10ns)照明生物组织样品,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变成热能,产生温度上升;由升温导致的热弹性膨胀而产生的声波信号可以被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到并进一步通过计算转换为图像。声音受到的组织散射带来的干扰较少,甚至少于光学信号所受干扰的千分之一,因此声学信号在生物中的传播时间要长得多,在不同组织深度亦无明显衰减。
生物组织中的内源性发色团是具有固有光学吸收的,如血红蛋白、黑色素、脂质、色素和水。基于每一个发色团的特征吸收光谱,光声成像可以在多个波长对其进行相对量化标定,调查相关疾病的生理参数变化,以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以及它们是如何对生物机体进行有效管理的。由于其内源性和无标记的特征,此类发色团适用于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病情的长期监控。举例说明,光声检测可以区分脱氧血红蛋白(Hb)和氧合血红蛋白(HbO2),适用于测量血管中的SO2检测,从而可以进一步反映机体的缺血、缺氧或低氧血症等相关生理症状。光声成像也可以利用皮肤中黑色素的特异性吸收,检测黑色素瘤的色素性病变和毛囊病变。动脉斑块和皮脂腺也可以通过脂质在特定组织中的特定吸收而被光声系统所检测。但是,此类内源性发色团可能存在对比度不够或者多个发色团之间吸收光谱的区分度不够等问题,外源性造影剂的研发将会具有更好的对比度,更深的成像深度和更强的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可用于临床的造影试剂,如吲哚菁绿、亚甲基蓝等均为优良的外源性光声检测探针。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逐年攀升的发病率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有近10亿患者。虽然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大约10%的患者患有抗药性高血压,其具体可以解释为至少对包括利尿剂在内的抗高血压药物的最大剂量产生耐受,严重影响到患者身心健康的一类顽固性高血压疾病。肾动脉血管内去神经技术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重要的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新型策略,且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ClinicalTrials.gov,编号NCT00888433)。有效数据显示,血管内射频消融术(RDN,renal denervation surgery)可以持续安全有效地减弱肾交感神经活动,导致肾脏去甲肾上腺素溢出效应显著下降,最终导致TRH患者血压持续性和实质性降低,起到显著疗效。尽管以射频导管为基础的肾去神经技术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射频导管系统对肾动脉璧内的神经系统持续性无差别性进行消融,但是由于射频导管频率能量高度集中在尖端,因此更多的能量沉积在动脉壁处,导致肾动脉内皮细胞及周围组织损伤。肾交感神经是随机分布在血管壁中,其密集分布的位置个体差异较大,现阶段经验依赖的“盲消”手段也有很大几率大致无效消融,从而给病人增加了无效手术的风险。此外,现阶段的手术成功与否主要依赖于手术后的病人症状观察和诊断,并无直观有效的术后评估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403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