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滇牡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37072.4 | 申请日: | 2021-10-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55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娟;张鹏远;蒲艳;潘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林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黄德跃 |
| 地址: | 650224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牡丹 叶柄 组织 诱导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培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滇牡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滇牡丹叶柄的选择、消毒;预培养:将消毒后的叶柄置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天;愈伤组织诱导:将预培养后的叶柄置于MS+2.0mg/L 2,4‑D+1.0mg/L 6‑BA+1.5mg/L NAA+0.5g/L PVP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通过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4月份采集的叶柄为外植体,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率仅为3.33%,为最佳消毒方式;预培养3d后,使用本发明的培养基诱导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5.33%,而褐化率和死亡率却最低。以上方案为滇牡丹组培扩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培养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组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滇牡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组织培养具有培养时间短、繁殖系数大、后代可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的优点,能够利用较少的植物材料、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植株。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于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新品种推广种植、种质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体外再生体系是促进滇牡丹综合利用及其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有的研究也主要是以革质花盘亚组的凤丹牡丹和紫斑牡丹的组织培养的研究,甚少见对肉质花盘亚组的滇牡丹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的相关报道。
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 Franch仅分布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芍药属植物中地理分布最南的一个物种。滇牡丹愈伤组织存在外植体材料来源有限、且增殖系数低、褐化率高等问题,其组织培养技术不成熟,研究报道也鲜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滇牡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法,为滇牡丹扩繁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滇牡丹叶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外植体的选择;
(2)外植体消毒;
(3)外植体预培养:将消毒后的外植体置于无激素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天;
(4)愈伤组织诱导:将预培养后的外植体置于MS+2.0mg/L 2,4-D+1.0mg/L 6-BA+1.5mg/L NAA+0.5g/L PVP的培养基中培养。
所述外植体选自一年中4月份采摘的滇牡丹叶柄,且进行预培养。
所述外植体消毒的步骤为叶柄通过75%乙醇浸泡30s和1%NaClO浸泡15min。
本发明达到的技术效果为:
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4月份采样的叶柄为外植体,使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消毒方法,其污染率仅为3.33%,是最佳消毒方式;预培养3d后的叶柄置于培养基MS+2.0mg/L 2,4-D+1.0mg/L 6-BA+1.5mg/L NAA+0.5g/L PVP上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5.33%,而褐化率和死亡率最低,分别为50.33%和11.67%,以上方案为滇牡丹组培扩繁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市场上可以获得,其中PVP为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简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林业大学,未经西南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70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