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式的多层次养殖资源再利用生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8112.0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23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侯诒然;朱健;李冰;贾睿;孙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54;A01K61/51;A01K61/30;A01G31/02;C02F3/32;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赵明媚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多层次 养殖 资源 再利用 生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式的多层次养殖资源再利用生物装置,属于水产养殖装置技术领域。用于安装至养殖系统底部的池底泥层,包括:垂直定位结构,用于固接至池底泥层内部形成竖向安装架体;水生植物种植层,固接于垂直定位结构,且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滤食贝类吊养层,固接于垂直定位结构且位于水生植物种植层的下方,滤食贝类吊养层用于养殖贝类;底栖动物扰动层,固接于所述垂直定位结构且位于所滤食贝类吊养层的下方,底栖动物扰动层用于养殖底栖动物。该装置通过创新性的应用生态位互补和食性搭配的生态学原理,分别通过水生植物种植层、滤食贝类吊养层和底栖动物扰动层构建资源利用食性互补的生态系统,实现养殖环境的资源再利用和生物修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式的多层次养殖资源再利用生物装置。
背景技术
池塘养殖是目前水产养殖最主要的生产方式,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池塘养殖模式是劳动与资源(水、土地、饲料)密集型的产业,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多依靠两种方式,即增加放养密度和提高投喂量。其中,在提高投喂量的过程中,由于养殖水域生态系统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因此也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容器。研究表明,通过饲料等形式外源投入到池塘养殖中的氮、磷,仅有20%以养殖产品的形式输出,50%以上的氮、磷会以残饵、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沉积在池塘底部。大部分粪便、残饵等沉积于池塘底质中,从而大大加快了天然水域环境的“富营养化”程度,引起水质污染。
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生态修复技术、水净化设施和装置、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多,但这些技术或模式的研究较多的关注于如何实现对养殖水体的净化和处理。相较而言,底质环境修复略显匮乏。在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底质是各类生源要素迁移、转化以及蓄积的载体,对上层水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及作用。粪便、残饵等有机物的沉积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底质中有机物的富集是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一个潜在的威胁。随着池塘底质中有机物的不断积累,底质可作为生源要素重要的释放源向上层水体中释放营养盐和有毒物质,从而造成养殖系统自源性污染。因此,如何有效改善因池塘底质中有机物过度富集而导致的养殖系统自源性污染,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式的多层次养殖资源再利用生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对外源投入到池塘养殖的有机物利用率低,造成池塘底质中的有机物过度富集而导致养殖系统自源性污染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体式的多层次养殖资源再利用生物装置,包括:
垂直定位结构,用于固接至池底泥层内部形成竖向安装架体;和
水生植物种植层,固接于所述垂直定位结构,且用于种植水生植物;和
滤食贝类吊养层,固接于所述垂直定位结构且位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层的下方,所述滤食贝类吊养层用于养殖贝类;以及
底栖动物扰动层,固接于所述垂直定位结构且位于所述滤食贝类吊养层的下方,所述底栖动物扰动层用于养殖底栖动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做如下进一步说明: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垂直定位结构包括四条沿竖向布置的定位立柱,且四条所述定位立柱之间排布连线为矩形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层包括若干个拼接浮板块和若干个镂空花盆。
若干个所述拼接浮板块之间可分离式固接,形成拼接式板体。
所述拼接式板体固接于所述垂直定位结构。
若干个所述镂空花盆分别一一对应设于若干个所述拼接浮板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滤食贝类吊养层包括定位横柱、吊养支撑架和若干个吊养挂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81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