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声诊疗鼻咽镜和鼻咽镜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09847.7 | 申请日: | 2021-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1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 发明(设计)人: | 郑小辉;熊科迪;杨思华;贾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1/233 | 分类号: | A61B1/233;A61B1/267;A61B1/04;A61B1/00;A61B5/00;A61B18/22;A61B18/2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齐键 |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市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诊疗 鼻咽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声诊疗鼻咽镜和鼻咽镜装置,其中,光声诊疗鼻咽镜包括多波长激光器、脉冲激光器和鼻咽镜主体,所述鼻咽镜主体具有探头,所述探头内设有由近端延伸到远端的光纤束,所述探头的远端设有第一出光口,所述鼻咽镜主体的近端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包括激光传输区和成像区,所述激光传输区内设有用于形成激光束的二向色镜,所述激光传输区内还设有第一聚焦透镜、第一反射镜、第二反射镜和分光镜,所述第一聚焦透镜、所述第一反射镜、所述第二反射镜、所述分光镜和所述光纤束沿所述激光束的光路依次设置,所述成像区用于获取透射光,所述鼻咽镜主体上设有用于输出透射光的第二出光口,该光声诊疗鼻咽镜能够实现对组织区域的监测及治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声诊疗鼻咽镜和鼻咽镜装置。
背景技术
鼻咽癌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中国新发鼻咽癌病例数占世界的40%以上,且鼻咽癌的高发年龄在40-50岁的壮年时期,容易对家庭造成重大冲击,并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临床诊疗实践表明,早期鼻咽癌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而中晚期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不到50%,但是由于早期鼻咽癌患者基本上没有任何症状,70%以上的鼻咽癌病人在首次就诊时疾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因此,推动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是提高鼻咽癌预后的关键。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的顶后壁和咽隐窝位置,通过鼻腔与外界直接相通,这为腔镜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特点,鼻咽癌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在电子鼻咽镜引导下由临床医生进行组织活检取材,之后由病理医生进行病理诊断。由于取材创伤性较大、取材组织小、且依赖镜下肉眼观察,因此约有10%的患者在首次取材时诊断失败,医生和患者需面临再次或多次取材、或随访观察的抉择,易延误病情。此外,鼻咽活检对于早期鼻咽癌,尤其是原位癌的发现比较困难,因为早期鼻咽癌鼻咽黏膜表面症状并不明显,在现有电子鼻咽镜下,肉眼难以直接分辩这些早期症状。总体而言,鼻咽活检严格依赖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鼻咽镜等医疗器械,发展无创或微创的诊断技术,对于实现鼻咽癌的早诊早治意义重大。
在肿瘤其它影像学辅助诊断方面,传统成像方法或受制于成像深度及分辨率,或受制于检测设备昂贵,检测耗时等,并不能快速应用于早期病灶的识别,不能做到癌症的及时筛查,同时存在电离辐射,外源造影剂过敏等问题。因此,当前诊断中急需一种无电离辐射、无外源造影剂、分辨率高的新型成像方法,可用于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及后续癌症治疗过程中的长期监测。
在肿瘤治疗方面,放疗或放化疗结合的综合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手段,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激光为基础的激光医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鼻咽癌通过鼻腔与外界直接相通,光纤又纤细可控,鼻咽癌可以说是一种开展激光医学的的天然模型,光声治疗是通过激光引导纳米化学药物向肿瘤深层区域聚焦,提高目标区域纳米药物浓度,从而实现精准靶向治疗的新型治疗方式,相较于连续光照射,由于采用第二激光照射药物区域,热扩散非常小,实现了“指哪打哪”的精准治疗方式,避免了正常组织热损伤。光声成像是一种基于第二激光的新型成像技术,结合了光学成像的高分辨率和声学成像的高穿透性,使得光声成像具有原位高分辨率、深层成像优势,非常适合早期粘膜症状不明显的鼻咽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光声诊疗鼻咽镜和鼻咽镜装置,其中,光声治疗鼻咽镜能够实现对肿瘤组织区域的监测并对肿瘤组织进行治疗,实现诊疗一体化。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98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