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09640.X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9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春;郭晓康;李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H04L4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金怡;邓治平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攻击 渗透 测试 路径 选择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S1:根据网络中的可达性,确定待攻击目标的IP范围;S2:使用漏扫工具对IP范围内的主机做漏洞扫描,获取漏洞;S3:建立待攻击目标的攻击图;S4:基于CVSSv3评分的改进方法,对漏洞进行评分,得到漏洞评分;S5:分析攻击图,并基于漏洞评分对攻击图中路径赋权值,得到带权有向攻击图;S6:在带权有向攻击图中,利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找到从攻击者到攻击目标的最短路径;将最短路径设置为攻击路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结合了攻击图、迪杰斯特拉算法和改进的CVSSv3评分体系,可以更好地为渗透测试选择攻击路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安全攻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为了不断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已经成为全球检验网络安全实战能力的常态化方式。在网络攻防中,攻击图是一种可以很好的描述网络状态的模型,可以对网络中的安全性建立模型。攻击图以图的方式描述了攻击者利用目标网络中漏洞间的依赖关系及漏洞与网络配置间的依赖关系,综合入侵目标网络的行为过程。在此攻击过程中,攻击者往往要利用多个漏洞,以不同主机为跳板,最终到达攻击目标。攻击图刻画了攻击场景,给出攻击者所有可能的攻击路径。
但是,当前攻击图的生成忽视了漏洞的评分对于攻击路径的影响,同时也少有结合攻击者思维去考虑防御问题。
在进行渗透测试时,攻击者主要关心的漏洞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攻击到目标节点获取到主机权限的漏洞,称为远程命令执行漏洞,此类漏洞可以使攻击者从一台主机转移到另一台主机,攻击者可以继续使用跳板机通过漏洞去获取其他机器的权限。另一类是可以使攻击者从低权限升至高权限的漏洞,称为提权漏洞,此类漏洞可以使攻击者获取到高权限,执行高权限的命令。
在研究网络攻防的问题时,从防御者的视角看,防御者对于整体的网络环境是十分清楚的,拥有整个网络的权限,寻找渗透测试攻击路径的过程信息量是完全可以被观测的。因此,研究人员将这一过程抽象为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并使用攻击图去解决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的问题。
攻击图抽象的描述主机属性,主机之间的关系,主机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攻击图是由节点和边构成的集合,其中节点种类有:IP节点,规则节点,漏洞节点,条件节点等。边表示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存在一条可达路径。上述不足可简化为两点:没有对边的属性做改进,不同类型节点之间的边应该分类;利用在对攻击进行分析时,没有结合攻击者思维进行分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及系统。
本发明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包括:
步骤S1:根据网络中的可达性,确定待攻击目标的IP范围;
步骤S2:使用漏扫工具对所述IP范围内的主机做漏洞扫描,获取漏洞;
步骤S3:建立所述待攻击目标的攻击图;
步骤S4:基于CVSSv3评分的改进方法,对所述漏洞进行评分,得到漏洞评分;
步骤S5:分析所述攻击图,并基于所述漏洞评分对所述攻击图中路径赋权值,得到带权有向攻击图;
步骤S6:在所述带权有向攻击图中,利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找到从攻击者到所述攻击目标的最短路径;将所述最短路径设置为攻击路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攻击图的渗透测试攻击路径选择方法,改进了CVSSv3的评分方式,对常见漏洞的评分改进,能够增加评分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96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