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化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206876.8 | 申请日: | 2021-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43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黄杜斌;王春源;李爱军;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金羽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36 | 分类号: | H01M10/36;H01M4/50;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丞瀚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10 | 代理人: | 白月霞 |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温泉***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系 离子 电池 化成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液,所述负极包括含锌材料,所述电解液包括导电盐和水,所述导电盐包括锌盐,所述正极包括含锰氧化物;所述含锰氧化物由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述锰元素的价态低于+4价;所述水系锌离子电池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化成步骤;所述化成步骤包含充电和放电;所述锰氧化物经过所述化成步骤后,由初始形貌逐渐转变为第二形貌;所述第二形貌为片状或微晶片状聚集体。通过调节电解液环境和正极材料,能够改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调控正极材料转变的形貌,促进其转变为贯通电极内部空间的纳米片聚集体,使得正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面积更大、电子的迁移路径更短,可综合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化成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能够反复充放电的电池,其应用涉及到众多领域,其中,以锂离子电池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使用有机电解液带来的成本高、环境不友好、不安全等缺点,使其不适合大规模能量储存系统。与非水系电池相比,使用安全、成本低的水系电解质的电池可以精确地满足这些要求。然而,自然界锂存储量有限,随着与锂相关工业的迅速发展,锂的耗竭迟早会到来;另外,受水溶液较窄的稳定电位窗口限制,使得水系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都比较低,并且水系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稳定性较差,循环寿命较低。
而金属锌在地球资源中含量高,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廉、无毒性;另外锌金属阳极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820mAh•g-1)、较低的电化学电位(0.76V vs标准氢电极)和较高的天然丰度,而且由于析氢过电位的存在,锌在水中的稳定性很高。水系锌离子电池以高理论容量的金属锌作为负极、锌盐水溶液作为电解液,正极材料可以是锰氧化物、钒氧化物、类普鲁士蓝材料,其中锰氧化物具有原料储量丰富、无污染、比容量高等优点,实用性较强。
目前已公开多种低价态锰氧化物作为锌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材料的初始放电容量低,需要经过多次循环后才能达到其稳定的充放电性能;同时,现有的低价锰正极材料的电性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际放电容量不足理论容量(约300mAh/g)的一半,不能满足储能器件和小型电子器件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是制约此类水系锌锰电池进一步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及化成方法,其采用低价态含锰氧化物(锰元素价态低于+4)作为正极材料,通过调节电解液环境和充放电参数改善其电性能,使正极材料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能够改善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接触界面;调控正极材料转变的形貌,促进其转变为贯通电极内部空间的纳米片聚集体,降低了锰离子的溶解,使得正极材料与电解液接触面积更大、电子的迁移路径更短,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可综合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通过采用特定的化成方式、正极材料和电解液添加剂,提高低价锰正极的转化速率,使得电池循环时达到稳定阶段所需的循环次数明显减少,比容量较对比例有明显提升。
可选地,所述锰元素价态低于+4是指:所述锰元素价态可以为+1价、+2价、+3价或其他低于+4价的任意一个数值。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液,所述负极包括含锌材料;所述电解液包括导电盐和水,所述导电盐包括锌盐,所述正极包括含锰氧化物;所述含锰氧化物由锰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述锰元素的价态低于+4价;所述水系锌离子电池在使用前需要经过化成步骤;所述化成步骤包含充电和放电;所述充电电压区间为0~2.1V,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充电电压不高于1.8V时,采用恒流充电,倍率电流不高于0.2C;第二阶段为:充电电压为不低于1.8V,采用恒流充电,倍率电流不高于0.1C;第三阶段为,采用恒压充电,充电电压为1.9~2.1V,截止电流值为0.02C~0.1C;所述化成步骤中,所述电解液还包括化成促进剂;所述锰氧化物经过所述化成步骤后,由初始形貌逐渐转变为第二形貌;所述第二形貌为片状或微晶片状聚集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金羽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金羽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68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