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及其烫平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06692.1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罗文民;王飞;苗其柱;沈月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常盛无纺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4382 | 分类号: | D04H1/4382;D04H1/4391;D04H1/542;D06C15/02;D06C15/08;D04H1/64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小巨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15 | 代理人: | 胡亚兰 |
地址: | 2155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棉 加工 工艺 及其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及其烫平结构,涉及絮片技术领域,具体技术方案: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将第一原料投入开包机,经过输入角钉帘,将第一原料打开成纤维束状,经输送带自动输出化纤;步骤二、开包机加工后的化纤送入粗开松机进行预开松,预开松后进入大仓棉箱内,在大仓棉箱进行充分混合处理;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通过先喷胶再烘干处理,利于各层间相互均匀稳定连接,整体结构均匀稳定,且层间连接部位紧密,使用时不会出现剥离现象,同时,超细含硅中空短纤维和热熔短纤维配合制备的絮片,絮片结构稳定,保暖性能好,平整度高;同时,烫平结构烫平厚度尺寸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絮片技术领域,具体为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及其烫平结构。
背景技术
絮片是纺丝棉加工成的一种产品。絮片是指絮状沉淀物的小薄片,也可指植物纤维、动物纤维或化学纤维制成的供保暖、隔热或防震用的片型棉状物;
目前,专利CN201610751192.9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纳米纤维纺在普通纤维网上,随后通过交叉铺网形成多层结构复合纤网,再经加固得到微/纳米复合材料。上述方式是简单地将纳米纤维层复合在微米纤维网上,容易出现不均匀现象,且层间连接部位出现空隙,使用时易出现剥离现象,同时,现有烫平结构烫平厚度尺寸不便于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处理。
因此提出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及其烫平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及其烫平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第一原料投入开包机,经过输入角钉帘,将第一原料打开成纤维束状,经输送带自动输出化纤;
步骤二、开包机加工后的化纤送入粗开松机进行预开松,预开松后进入大仓棉箱内,在大仓棉箱进行充分混合处理;
步骤三、风机将大仓棉箱内送入梳理机中,梳理机进行初步梳理成絮状结构,并相互缠绕交织与填充;
步骤四:梳理后结构加入到铺网机中进行铺网处理,再加入牵引机中进行牵引处理;
步骤五:将纺丝棉暖绒的第二原料加入喷胶机中进行熔融处理,对牵引机牵引纤维网状结构进行喷胶处理;
步骤六:将喷胶后的纤维网状结构加入到烘干箱内,烘箱温度为150-220℃,对喷胶后的纤维网状结构进行烘干处理;
步骤七:烘干纤维网状结构加入到烫平机内,对烘干纤维网状结构表面进行微烫处理,得到纺丝棉暖绒;
步骤八:最后纺丝棉暖绒加入包装机中进行定量成卷包装处理。
更进一步的,第一原料为超细含硅中空短纤维,第二原料为热熔短纤维,超细含硅中空短纤维和热熔短纤维质量比90-95:10。
一种仿丝棉絮片加工工艺的烫平结构,烫平结构为步骤七的烫平机,包括箱体;
箱体在进料端设有用于进料导向的进料导向结构;
箱体在进料导向结构出料端设有底面加热辊,所述底面加热辊顶部设有用于压平的上压平结构,进料导向结构将物料导向至底面加热辊和上压平结构之间进行一次压平,上压平结构到底面加热辊的间距根据原料尺寸进行调节;
箱体在第一烫平组件出料端设有用于二次导向的二次导向结构;
二次导向结构出料端设有用于二次烫平的顶面加热辊,底面加热辊安装位置高于顶面加热辊安装位置;
顶面加热辊底部设有用于压平的下压平结构,二次导向结构将物料导向至顶面加热辊和下压平结构之间进行二次压平,下压平结构到顶面加热辊的间距根据原料尺寸进行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常盛无纺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市常盛无纺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66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扩胀管式自动调隙活塞机构
- 下一篇:资源访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