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6023.4 | 申请日: | 2021-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朱江涛;向文林;许立;陈可夫;向文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左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助听器 接受 效果 增强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及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装置整体的运行,助听模块,用于接受外部的音频,以及将其传递至耳道内部来帮助使用者进行助听,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使用时,首先通过开关模块控制处理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可以控制驱动模块运行,而驱动模块会通过传动模块驱动防护模块开启,此时防护模块移动开并解除对接受模块的防护以及限位,此时驱动模块驱动升降模块带动接受模块上升助听器外,使得接受模块的接受效果以及范围相对而言更大,之后通过接受模块对外部的声音收集之后,其会将其传递至处理器模块内处理后传递至耳机模块中,之后可以通过耳机模块对使用者进行助听。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助听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助听器使用者是一个小型半导体扩音器,其作用是使微弱的声音经过放大后传到使用者的耳朵中,从而使患有听力衰弱的人借助助听器的放大功能能听到或进一步听清声音;
而现有的助听器接受模块一般是直接设置与助听器的一侧外壳上,其在接受时至少针对一侧的声音时接受效率较好,而在针对前后位置的声音在接受时会有一定的降幅,从而使得其接受声音的强度不够而影响到使用,对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及装置,以提高听障患者对噪音环境的适应能力。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本发明专利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方法,包括:
首先为电源模块进行充电,从而使得电源模块为整体的运行提供能量;
在使用时,通过开关模块控制处理器模块,处理器模块可以控制驱动模块运行,而驱动模块会通过传动模块驱动防护模块开启,此时防护模块移动开并解除对接受模块的防护以及限位,此时驱动模块驱动升降模块带动接受模块上升助听器外,使得接受模块的接受效果以及范围相对而言更大;
之后通过接受模块对外部的声音收集之后,其会将其传递至处理器模块内处理后传递至耳机模块中,之后可以通过耳机模块对使用者进行助听。
具体的,所述接受模块的使用包括:
在助听器使用时,通过开关模块控制处理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控制驱动模块进行运作,而驱动模块在运行时可以通过传动模块控制防护模块进行移动,从而使得防护模块解除对接受模块的防护,从而避免会影响到升降模块的升降,而同时驱动模块会驱动升降模块带动接受模块上升至助听器的外部,从而使得接受模块可以直接对外部四周的声音进行接受,使得整体的接受效果较好,之后在使用完毕后,驱动模块可以通过升降模块带动接受模块下降至助听器的内部,同时驱动模块可以通过传动模块驱动防护模块,使得防护模块可以移动至对应接受模块的位置,从而对接受模块进行防护,从而避免接受模块在不使用时会被外部碰撞造成损坏。
具体的,所述助听器的使用包括:
在助听器未使用时,可以通过充电模块为蓄电池模块进行充电,并通过蓄电池模块为装置的运行提供能量,以及可以直接通过充电模块为装置的运行提供能量,之后可以通过开关模块以及处理器控制助听器运行,助听器运行时可以通过接受模块对外部的声音收集,之后会将其传递至处理器模块内,并通过处理器模块对其进行处理通过导线传递至耳机模块内,之后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可分别将处理器模块传递来的信号转换为声音或者振动信号,声音可以直接播放用于使用者聆听,而振动信号会对耳道内的宽频骨进行震动传递,从而方便使用者进行助听。
一种助听器的接受效果增强装置,包括: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装置整体的运行;
助听模块,用于接受外部的音频,以及将其传递至耳道内部来帮助使用者进行助听;
伸缩模块,用于控制接受设备的收纳以及外部延伸;
防护模块,用于对接受设备以及伸缩模块的防护;
电源模块,用于对整体的装置进行供电以及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左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左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60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