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2408.3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2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俞卓玮;卓芝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易柯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48;B01D53/52;B01D53/58;B01D53/72;B01F27/90;A61L9/013;A61L9/012;A61L101/36;A61L101/56 |
代理公司: | 苏州智品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5 | 代理人: | 乔静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高效 植物 除臭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植物除臭剂按重量份数包括蓖麻油酸锌酯15‑25份、植物精油10‑20份、抗菌剂1‑4份、防腐剂2‑5份、纳米微球8‑15份、乳化剂1‑3份和去离子水70‑80份。本发明蓖麻油酸锌酯与植物精油协同作用,提高了植物除臭剂的除臭功效,蓖麻油酸锌酯中经活化的锌原子可以和臭味中的氮、硫原子形成很强的化合建从而彻底消除臭味;氧化锰纳米纤维微球作为载体储存甲醛等臭味气体,有利于蓖麻油酸锌酯对其作用将其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除臭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已有的除臭剂主要有化学除臭剂、微生物除臭剂和植物除臭剂。化学除臭剂成本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除臭剂虽然成本低廉,但是由于微生物混合发酵困难,产品不稳定,且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生长周期,所以难以达到快速高效的除臭效果;植物除臭剂是一种从天然树木、花草中提取的油、汁或浸膏经微乳化后和水混合而成的除臭剂,可被生物完全降解,无毒、无二次污染。其作用机理是基于化学反应和生物物理过程来消除恶臭,使臭气转变成无臭物质,对酸性、碱性和中性气体均起作用。
现有的除臭剂其除臭功效不能令人满意,而且除臭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如果混合物料不能均匀分散,势必会影响其除臭效果;一般通过增加搅拌时间或搅拌速率的做法会导致加工效率交底、加工成本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按重量份数包括如下组分:蓖麻油酸锌酯15-25份、植物精油10-20份、抗菌剂1-4份、防腐剂2-5份、纳米微球8-15份、乳化剂1-3份和去离子水70-80份。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植物精油为薰衣草油、迷迭香油、柠檬油、丁香油和百里香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防腐剂为苯甲酸钠、石碳酸、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对羟基苯甲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纳米微球的直径为1-5mm,其内部孔隙率为40%-60%,其孔径为100-1000nm。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乳化剂为脂肪酸单甘油酯、山梨糖醇脂、月桂酸单甘油酯和丙二醇脂肪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准确称量各组分;
S2)在反应釜中加入去离子水和乳化剂,通过搅拌装置搅拌均匀;
S3)将蓖麻油酸锌酯、植物精油和纳米微球加入到反应釜中,通过搅拌装置搅拌均匀;
S4)将抗菌剂和防腐剂加入到配料罐中,通过搅拌装置搅拌均匀,出料即可制得新型的高效植物除臭剂。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动机构、摆动机构和多个翅片,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传动皮带、转盘、转动壳和轴承,所述转动壳通过轴承安装于釜体上,该转动壳的下部伸入釜体内,上部伸出釜体外,且上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摆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丝杠螺母副和连接头,所述第二电机设置于转盘的上端,所述丝杠螺母副设置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且位于转动壳内,多个所述连接头可上下滑移的设置于转动壳内,且与丝杠螺母副的螺母固定相连,所述翅片穿过转动壳上的开口伸入其内与连接头相连,所述第二电机驱动翅片在竖直方向摆动、且所述第一电机驱动翅片在水平方向旋转。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开口上设有定位轴,所述翅片上设有水平贯穿其本体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套设于定位轴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易柯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易柯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24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