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新型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201979.5 | 申请日: | 2021-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4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龙;张晓锋;龚华林;刘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5/04 | 分类号: | B22D1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333 | 代理人: | 陈章 |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南通市海***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曲轴 新型 随型小冷铁 应用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新型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采用随型小冷铁制作模具制作随型小冷铁,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某曲轴铸造模数8.5mm,对应的P1连杆位置铸造模数10.3mm,导致曲轴P1连杆加工后内侧出现微观缩松缺陷,通过随型小冷铁的使用,完美的解决了曲轴P1连杆位置的加工缩孔缩松缺陷,工艺结构对应曲轴的P1连杆位置设置有一个随型小冷铁,随型小冷铁单重0.04Kg,根据曲轴P1连杆的分型要求,在曲轴模具中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位于曲轴下模的模具结构定位部分,以及位于曲轴上模模具结构与P1连杆直接接触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新型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该汽车发动机曲轴是一个大的平台化的产品,可应用在多款汽车车型中,客户端要求该曲轴产品连杆位置加工后不允许存在磁粉探伤后的微观缩松的缺陷,即目视后不得有缺陷,且加工后磁粉探伤也不得有缺陷,外观合内部质量要求非常的高,针对客户如此高的质量要求使得生产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挑战。
为了满足曲轴连杆位置质量需求,目前传统工艺铸造的同类产品,采用方式为:P1连杆放置随型外冷铁工艺,冷铁单重0.35kg,整个冷铁与曲轴的P1连杆连接,与P1连杆的接触面达5500mm2,由于与P1连杆的接触面大,导致冷铁的后续清理工作量极大,人工无法清理,需要专用的压机进行清理,增加了清理的工作量。由于外冷铁与连杆的接触面大,外冷铁表面涂料必须上涂到位,否则涂料上涂异常还会导致外冷铁即使使用压机压不下来,且接触面过大,导致加工的后对应与冷铁的接触面硬度相对其它位置偏高,影响加工效率。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即保证产品曲轴连杆加工后的质量、消除压机去冷铁的工序、且方便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的曲轴工艺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新型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通过随型小冷铁的使用,完美的解决了曲轴P1连杆位置的加工缩孔缩松缺陷。相对传统的冷铁工艺结构,采用新型随型小冷铁工艺结构后冷铁单重只有原来的八分之一,且不需采用专用压机分离冷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满足产品连杆位置的质量要求,方便操作,且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汽车发动机曲轴新型随型小冷铁应用工艺,采用随型小冷铁制作模具制作随型小冷铁,在曲轴P1连杆上设置有一个随型小冷铁,根据所述曲轴P1连杆的分型要求,在曲轴模具中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位于曲轴下模的随型小冷铁在P1连杆下模模具结构,以及位于曲轴上模的随型小冷铁在P1连杆上模模具结构。
优选的,所述随型小冷铁单重0.04Kg。
优选的,位于模具的下模部分属于随型小冷铁的定位部分,其对应尺寸为21*10*H15mm,距离曲轴P1连杆内侧16mm,距离曲轴P1连杆两端侧面最小距离为8mm,所述随型小冷铁在P1连杆下模模具结构设计定位间隙单侧0.3-0.5mm。
优选的,位于模具的上模部分属于随型小冷铁的实际工作部分,其对应尺寸为35*10*H20mm,对应与曲轴P1连杆内侧直接接触部分为5.5*H6mm,距离曲轴P1连杆两端侧面最小距离为5mm,所述随型小冷铁在P1连杆上模模具结构设计合模间隙单侧0.8-1.2mm。
优选的,所述随型小冷铁直接与P1连杆内侧接触,且接触面积是33m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圣德曼铸造海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19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功耗水文遥测终端机
- 下一篇:可拆筋预应力支护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