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95422.5 | 申请日: | 2021-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17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周强;张利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G06Q10/08;G06F111/1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隆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40 | 代理人: | 李慧 |
| 地址: | 43006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字 孪生 集装箱码头 物流 系统 建模 装置 方法 | ||
1.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包括智能终端机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机主体(1)的一侧内部固定有自动伸缩夹持组件(2),所述智能终端机主体(1)的底端内部固定有移动升降组件(3);
所述自动伸缩夹持组件(2)包括开设于智能终端机主体(1)一侧内部的第一收纳槽(21),所述第一收纳槽(21)的一侧内部安装有移动抽屉(24),所述移动抽屉(24)的两侧板面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25),所述第一收纳槽(21)的两侧内部对应第一滑块(25)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2),所述第一滑槽(22)的一侧内部镶嵌安装有第一气缸(23),所述移动抽屉(24)的一侧内部对称安装有夹持板(27),所述夹持板(27)的一侧板面外部对称固定连接有弹簧(26),且弹簧(26)的另一端固接于移动抽屉(24)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升降组件(3)包括开设于智能终端机主体(1)底端内部的第二收纳槽(31),所述第二收纳槽(31)的一侧内部对称安装有框架(36),所述框架(36)的一侧内部安装有若干个滚轮(311),且滚轮(31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动轴(310),且转动轴(31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框架(36)的内部,所述框架(36)的一侧板面外部焊接固定有第三滑块(39),所述第二收纳槽(31)的两侧内部对应第三滑块(39)均开设有第三滑槽(35),所述第二收纳槽(31)的顶端内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二滑槽(32),所述第二滑槽(32)的一侧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33),所述第二滑块(33)与框架(36)的一侧板面外部焊接固定有若干个转动耳块(37),所述转动耳块(37)之间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板(38),所述第二滑槽(32)的一侧内部镶嵌安装有第二气缸(34),且第二气缸(34)的伸缩杆一端固接于第二滑块(33)的板面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机主体(1)的一侧内部镶嵌安装有显示屏(4),所述夹持板(27)之间的板面外部夹持固定有键盘(5),且智能终端机主体(1)的电性输出端与键盘(5)的电性输入端电性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7)的形状为U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机主体(1)的一侧内部分别安装有数据采集模块(6)、控制模块(7)、数据建模模块(8)、建模仿真模块(9)、仿真优化模块(10)和评估模块(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311)的个数为四个。
7.基于数字孪生的集装箱码头物流系统的建模方法,步骤一,物流信息采集;步骤二,码头物流规划;步骤三,数据孪生处理;步骤四,物流建模;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步骤一中,首先对物流进行组合优化,从而将相同或者相近地方的物流集中在一起,然后通过物流机器人对包装箱进行搬运到集装箱内部,然后对集装箱安装追踪器没从而对码头的集装箱进行追踪,这样产生的各种信息通过数据采集模块(6)进行采集,从而对数据进行整理;
其中在步骤二中,然后对集装箱进行标号,并且对物流集装箱进行位置优化,当船舶行驶到某地时,可以快速将该地的集装箱进行搬运下来;
其中在步骤三中,然后将数据库内部的船舶信息和海面状态信息进行取出,然后通过控制模块(7)输入到数据建模模块(8)内部,然后跟数据采集模块(6)采集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从而对数据进行建模,这样通过孪生系统进行模拟,将物流任务进行优化,从而可以做到紧急和预处理;
其中在步骤四中,然后将所有数据导入到建模仿真模块(9)内部,然后启动建模仿真模块(9)对码头集装箱进行建模,从而生产仿真模型,从而通过仿真模型进行实验,然后通过仿真优化模块(10)中的优化算法和规划,将建模后的模型进行测验,最后通过评估模块(11)对模型进行评估,然后将评估结果输入到仿真优化模块(10)内部进行重新优化,最后得出最优的模型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9542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施工现场RFID车辆识别系统
- 下一篇:一种可作识字工具的特种图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