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5157.2 | 申请日: | 202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3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何群伟;李良城;仲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0 | 分类号: | B01D53/70;B01D53/83;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化育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33 | 代理人: | 闫露露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cl vocs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RTO系统,RTO系统的下箱体出气口连接急冷塔中部的进气口,急冷塔的出气口连接文丘里反应器前的进料端,文丘里反应器的出气口连接旋风分离器,旋风分离器的顶端出气口连接除尘器且底端出灰口连接灰箱,除尘器的出气口通过引风机连通至烟囱且底部出灰口连接灰箱。本发明利用急冷塔对RTO热旁通尾气进行降温,采用文丘里反应器进行干式去除反应,利用旋风分离器继续进行干式去除反应去除反应后大颗粒产物,并利用脉冲袋式除尘器进行细颗粒物脱除,实现对Cl‑VOCs的有效去除,避免避免传统干法、湿法除酸存在的工艺弊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含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指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分子中有1个以上氯原子取代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包括氯代烃、氯代烯烃、氯代芳烃等小分子类Cl-VOCs,以及多氯二苯并二噁英、多氯二苯并呋喃和多氯联苯等高分子质量Cl-VOCs。
相比较于其他VOCs,Cl-VOCs具有更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由于其挥发性高,具有环境持久性和抗生物降解性等特点,一旦进入环境介质中,将长时间滞留,尤其当Cl-VOCs存在于大气中时,其可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是大气光化学烟雾生成和臭氧层破坏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同时,Cl-VOCs也会对温室效应产生较大影响,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的全球变暖潜势分别为CO2的9、25、1300倍。其中,二噁英作为Cl-VOCs的重要成员,是迄今人类已知的毒性最强物质之一。
针对于Cl-VOCs的末端控制技术中,热焚烧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Cl-VOCs的高效销毁,但在热力焚烧的过程中,由于反应控制问题,Cl-VOCs不完全燃烧易产生二噁英等高毒性副产物,且产生的HCl在降温过程中易腐蚀管道。
另外,在其他类型的生产工艺过程中处理HCl的主要方法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干法多数采用碱性石灰作为吸收剂或采用离子交换的方法;湿法大体上分为三类:冷凝法、碱液吸收法、水吸收法。废氯气处理的主要方法有生产液氯法、合成盐酸法、水吸收法、溶剂吸收法、废铁屑吸收法、碱液吸收法等。
目前,针对于Cl-VOCs的废气处理主要依靠复合工艺进行处理,其中应用较多的为RTO(蓄热式热力氧化)+碱洗喷淋的方式,可以实现对Cl-VOCs的有效去除,但会产生大量的含盐废水,形成二次污染及资源浪费,另外该工艺对于废气中可能产生的二噁英等高毒性物质并不能有效去除,存在工艺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系统及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针对于Cl-VOCs的废气采用复合工艺处理产生大量含盐废水造成二次污染及废气中可能产生的二噁英等高毒性物质不能有效去除的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系统,包括RTO系统、急冷塔、文丘里反应器、旋风分离器、除尘器、灰箱和烟囱,所述RTO系统的下箱体出气口连接急冷塔中部的进气口,所述急冷塔的出气口连接文丘里反应器前的进料端,所述文丘里反应器的出气口连接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的顶端出气口连接除尘器且底端出灰口连接灰箱,所述除尘器的出气口通过引风机连通至烟囱且底部出灰口连接灰箱,所述急冷塔内顶部安装喷淋器,所述喷淋器的入水口连接进水管,所述文丘里反应器的前的进料端连接进料管。
进一步的,还包括热旁通管道,所述热旁通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RTO系统的上箱体和急冷塔的顶端。
进一步的,所述除尘器为脉冲袋式除尘器。
进一步的,所述灰箱为振荡式灰箱,所述灰箱的底端设置排灰口,上端设置出灰口,所述出灰口通过出灰管道连通至进料管,所述出灰管道上安装灰泵。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Cl-VOCs处理的干法除酸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克兰茨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51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