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84278.5 | 申请日: | 202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8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高春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智云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15/22 | 分类号: | G10L15/22;A61B10/00;A61B1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2 | 代理人: | 李晓春 |
地址: | 2213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智能 机器人 感染 核酸 检测 装置 | ||
1.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包括承载底座(1),所述承载底座(1)顶端面通过两根支撑柱(108)固定安装有承载顶座(107),承载顶座(107)外周面与转动块(3)中心部位所开的圆孔(304)之间通过轴承(301)转动相连接;所述转动块(3)整体呈十边形块结构,转动块(3)十处侧端面中五处侧端面均固定安装有一组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五组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与转动块(3)十处侧端面呈间隔状分布;所述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包括有:罩体(401),罩体(401)整体呈梯形台结构,罩体(401)前端面开设有贯通其底端面的凹槽,罩体(401)后端面固定安装在转动块(3)侧端面上,罩体(401)底端面与转动块(3)底端面处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包括有:接近传感器(403),接近传感器(403)安装于罩体(401)顶端面;接近传感器(403)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接;
所述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包括有:电磁铁(404),电磁铁(404)共设置有十六组,电磁铁(404)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接;所述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顶侧面、后侧面、左侧面及右端面的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内嵌安装有一组电磁铁(404);
所述承载顶座(107)顶端面左侧方设置有一块感应杆(1011),感应杆(1011)上半部采用向左折弯结构,且其折弯端与罩体(401)顶端面相平行;所述承载顶座(107)折弯端安装有一块金属感应体(1012),当罩体(401)与承载顶座(107)折弯端位置相对应时,金属感应体(1012)与接近传感器(403)之间间距为五毫米;
还包括有透明防护膜(5),所述透明防护膜(5)整体结构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结构相似,透明防护膜(5)外侧顶端面、后端面、左端面及右端面的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内嵌安装有一块铁质薄片(501);当所述透明防护膜(5)贴合接触在罩体(401)所开设凹槽内时,铁质薄片(501)与电磁铁(404)位置相对并磁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底座(1)后端面安装有可编程控制器(101),承载底座(1)右端面固定安装有无感染收纳壳体(102),无感染收纳壳体(102)顶端面开设有无感染收纳槽,承载底座(1)前端面下侧方固定安装有废弃物收纳壳体(103),废弃物收纳壳体(103)顶端面开设有废弃物收纳槽(104),承载底座(1)前端面上侧方设置有延伸感应凸起(105),延伸感应凸起(105)前端面内嵌安装有红外传感器A(106),红外传感器A(106)与可编程控制器(101)电性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顶座(107)顶端面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109),驱动电机(109)与可编程控制器(101)电性相连,承载顶座(107)下侧方设有一个驱动齿轮(1010),驱动电机(109)转轴穿过承载顶座(107)与驱动齿轮(1010)键连接;所述转动块(3)底端面固定设置有环形块(302),环形块(302)内周面呈环形阵列状设置有轮齿(303),轮齿(303)与驱动齿轮(1010)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回收壳体(2),所述回收壳体(2)右端面与承载底座(1)左端面贴合相接触,回收壳体(2)顶端面开设有回收槽(201),回收壳体(2)底端面四处边缘夹角部位均安装有滑轮(2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免感染式核酸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检测辅助机构(4)包括有:控制壳体(402),控制壳体(402)固定安装于罩体(401)后端面;微控制器(4013),微控制器(4013)设置于控制壳体(402)内部;显示屏(405),显示屏(405)内嵌安装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正端面,且显示屏(405)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摄像头(406),摄像头(406)内嵌安装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正端面,且摄像头(406)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扬声器(407),扬声器(407)内嵌安装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正端面,且扬声器(407)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红外传感器B(408),红外传感器B(408)内嵌安装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正端面,且红外传感器B(408)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语音识别模块(409),语音识别模块(409)内嵌安装于罩体(401)所开设凹槽的正端面,且语音识别模块(409)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人机交互模块(4010),人机交互模块(4010)设置于控制壳体(402)内部,且人机交互模块(4010)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WIFI模块(4011),WIFI模块(4011)设置于控制壳体(402)内部,且WIFI模块(4011)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供电组件(4012),供电组件(4012)设置于控制壳体(402)内部,且供电组件(4012)与微控制器(4013)电性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智云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徐州智云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427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