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杆及高压套管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82303.6 | 申请日: | 2021-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13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杉;刘泽洪;王绍武;郭贤珊;黄勇;张进;宋胜利;李金忠;卢理成;周建辉;王航;李云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7/42;H01B1/02;H01B17/54;H01B17/58;H01B17/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高压 套管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导电杆及高压套管,涉及高压输电技术领域,能够在不增大导电杆尺寸的前提下,对导电杆进行高效的散热和冷却。本发明的导电杆的第一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导电杆上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水通道的第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出水通道的第一端与出水口连通,进水通道的第二端和出水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导电杆的第二端的内侧并相互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均位于导电杆的轴线与导电杆的周壁之间。本发明的导电杆用于高压输电中电流的传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杆及高压套管。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输电容量的需求不断增大,高压输电设备的电压电流等级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压输电设备需要承受着高电压、大电流以及强机械负荷的叠加作用,其内部存在很高的电、热以及机械应力。过高的电应力以及热损耗,严重制约了高压输电设备在高压工程的应用。
高压套管作为高压电力行业中常用的重要设备,其包括绝缘套和位于绝缘套内部的导电杆。由于绝缘套内部的导电杆需要承受较大的电流,绝缘套内部的散热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高压套管绝缘失效是因为绝缘套内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其绝缘材料热膨胀引起的。绝缘套内部温度过高的根本原因是导电杆在传导电流的过程中产生热量,且其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的散出,从而导致热量在绝缘套内部堆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增大导电杆的截面积,增大导电杆的直径和厚度,以减少导电杆的电阻,降低导电杆的发热量。但是,由于导电杆体积的增大,使得高压套管整体的体积也会因此而增大,重量也会随之增大。同时,外部的绝缘套因为重量的增大,需要承受的载荷也会增大,影响其抗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杆及高压套管,在不增大导电杆直径和厚度的前提下,对导电杆进行高效的散热和冷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杆,导电杆的第一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导电杆上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进水通道的第一端与进水口连通,出水通道的第一端与出水口连通。进水通道的第二端与出水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导电杆的第二端的内侧并相互连通;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均位于导电杆的轴线与导电杆的周壁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杆,在其内部设有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在导电杆的第二端的内侧,进水通道的第二端与出水通道的第二端相互连通;在导电杆的第一端,进水通道和进水口连通,出水通道和出水口连通。这样,导电杆的内部形成了具有一定流向的水流通道,使得冷却水能够在导电杆的内部进行流动。通过流动的冷却水将导电杆产生的热量带出,可以确保导电杆的温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因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位于导电杆的轴线和导电杆的周壁之间,冷却水能够更好的与导电杆中心产生的热量和导电杆的周壁产生的热量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果。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电杆,能够在不增大导电杆的直径和体积的前提下,利用导电杆内部的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对导电杆进行高效的散热和冷却,进而可以降低高压套管的制造成本及其自身的重量,从而减小绝缘套承受的载荷,提高高压套管的抗震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导电杆的轴线方向平行。
进一步地,出水通道可以为多个。
进一步地,以导电杆的轴线为中心,多个出水通道环形阵列分布于导电杆的轴线与导电杆的周壁之间。
进一步地,导电杆的第二端的内侧设有第一空腔,进水通道的第二端和出水通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空腔连通。
进一步地,导电杆的第一端的内侧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与出水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且第二空腔与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进水口和出水口均位于导电杆的第一端的端面上。
进一步地,进水口位于导电杆的轴线的上方,出水口位于导电杆的轴线的下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23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电杆及高压套管
- 下一篇:基于增强图神经网络的会话推荐方法、系统及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