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Web注入攻击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79288.X | 申请日: | 2021-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64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秦素娟;司帅杰;高飞;李文敏;时忆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6/35 | 分类号: | G06F16/35;G06F16/955;G06F40/126;G06N3/04;H04L9/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 | 代理人: | 朱智勇 |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web 注入 攻击 检测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公开提供一种web注入攻击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包括:对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所述流量数据的URL和post body;通过使用第一神经网络对所述URL和所述post body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序列特征;通过使用自定义特征对所述URL和所述post body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离散特征;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将所述序列特征与所述离散特征进行拼接,以得到综合特征;通过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综合特征进行web注入攻击检测。从而实现对SQL注入攻击、XSS攻击以及Command注入攻击等的大批量实时检测,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数据收集困难、训练样本少、训练不充分,从而导致训练不充分,模型漏报率高、准确率低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web注入攻击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网络攻击是黑客或者病毒木马对电子设备等发起的攻击,通过盗取文件等给用户带来了巨大损失。攻击者利用恶意程序对网络及信息系统进行入侵控制,达到窃取敏感数据和破坏系统和网络环境的目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的安全急需得到保障。常见的web注入攻击包括SQL注入攻击、XSS攻击以及Command注入攻击。其中,SQL注入是从正常的WWW端口访问,而且表面看起来跟一般的Web页面访问没什么区别,所以市面的防火墙都不会对SQL注入发出警报,如果管理员没查看ⅡS日志的习惯,可能被入侵很长时间都不会发觉。但是,SQL注入的手法相当灵活,在注入的时候会碰到很多意外的情况,需要构造巧妙的SQL语句,从而成功获取想要的数据。XSS攻击通常指的是通过利用网页开发时留下的漏洞,通过巧妙的方法注入恶意指令代码到网页,使用户加载并执行攻击者恶意制造的网页程序;攻击者可以使用户在浏览器中执行其预定义的恶意脚本,其导致的危害可想而知,如劫持用户会话,插入恶意内容、重定向用户、使用恶意软件劫持用户浏览器、繁殖XSS蠕虫,甚至破坏网站、修改路由器配置信息等。攻击成功后,攻击者可能得到包括但不限于更高的权限(如执行一些操作)、私密网页内容、会话和cookie等各种内容。Command注入攻击也即命令注入攻击,是指黑客通过把HTML代码输入一个输入机制(例如缺乏有效验证限制的表格域)来改变网页动态生成的内容的一种攻击手段;当用户进入一个有命令注入漏洞的网页时,他们的浏览器会通译那个代码,而这样就可能会导致恶意命令掌控该用户的电脑和他们的网络。
然而,现有的检测技术中存在因数据收集困难、训练样本少、训练不充分,从而导致训练不充分,模型漏报率高、准确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web注入攻击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基于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了一种web注入攻击检测方法,包括:
对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所述流量数据的URL和post body;
通过使用第一神经网络对所述URL和所述post body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序列特征;
通过使用自定义特征对所述URL和所述post body进行特征提取,得到离散特征;
通过第二神经网络,将所述序列特征与所述离散特征进行拼接,以得到综合特征;
通过第三神经网络对所述综合特征进行web注入攻击检测。
可选的,其中,所述对流量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所述流量数据的URL和postbody,包括:
对所述流量数据依次进行协议过滤和流量分层解析,得到所述URL和所述postbody;其中,所述协议过滤包括:滤除所述流量数据中的TCP握手协议和TCP挥手协议。
可选的,其中,所述第一神经网络包括:门控循环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92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