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及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76975.6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2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王鉴;吴文敏;林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C3/00 | 分类号: | B64C3/00;B64C3/20;B64C15/02;B64C29/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王世磊 |
地址: | 333001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气流 效应 产生 升力 推力 飞行器 | ||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及飞行器,翼面包括:蒙皮、骨架、气管;骨架设置在蒙皮内以支撑蒙皮外形;翼面后缘处蒙皮开有狭长气缝或N个气孔;气管设置在蒙皮内且沿展向从翼根延伸至翼尖;所述气管还与所述狭长气缝或多个气孔连通;气管翼根端连接高压气体;进入气管的高压气体从所述狭长气缝或多个气孔喷射以产生升力和/或推力。将小流量的高速气流转换为大流量的低速气流,从而消耗较低的功率来产生足够克服重力的升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或短距离起降。飞行器升空起飞后,还可以利用气流引射效应产生推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前飞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及飞行器。
背景技术
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实现垂直起降的飞行器有直升机、倾转旋翼和垂直起降型固定翼飞行器等。直升机和倾转旋翼都属于旋翼类飞行器,使用了具有较多、较重旋转动部件的较大直径的旋翼,实现垂直起降不会消耗太高功率,但具有较复杂的动力学问题,具有较大的振动。垂直起降类固定翼飞行器,其代表为“鹞”式战斗机和F35B战斗机,使用喷气式发动机或升力风扇的升力来克服重力,实现垂直起降消耗太高的功率,不适合长时间悬停或低速飞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及飞行器,使用气流引射效应,将小流量的高速气流转换为大流量的低速气流,从而消耗较低的功率来产生足够克服重力的升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或短距离起降。飞行器升空起飞后,还可以利用气流引射效应产生推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前飞等。
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包括:蒙皮、骨架、气管;
所述骨架设置在蒙皮内以支撑蒙皮外形;
翼面后缘处蒙皮开有狭长气缝或N个气孔;
所述气管设置在蒙皮内且沿展向从翼根延伸至翼尖;所述气管还与所述狭长气缝或多个气孔连通;
所述气管翼根端连接高压气体;进入气管的高压气体从所述狭长气缝或多个气孔喷射以产生升力和/或推力。
进一步,所述狭长气缝为等宽度缝隙,从翼根贯穿至翼尖,缝隙宽度为机翼厚度1%~50%。
进一步,所述狭长气缝为不等宽度缝隙,从翼根贯穿至翼尖;缝隙宽度最大值为机翼厚度50%;缝隙宽度最小值为机翼厚度1%。
进一步,所述不等宽度缝隙截面为连续的波浪形、椭圆形、圆形、六边形等。
进一步,所述所述气孔直径为:机翼厚度1%~50%;N不小于20。
进一步,所述等宽度缝隙边缘设有波浪形切口。
进一步,所述机翼翼型弦长变化从机翼根部到翼尖最大弦长变化相对最大弦长的1%~30%。
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器上对称设有多个所述的翼面;且所述翼面可绕展向转动。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基于气流引射效应产生升力、推力的翼面及飞行器使用气流引射效应,将小流量的高速气流转换为大流量的低速气流,从而消耗较低的功率来产生足够克服重力的升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或短距离起降。飞行器升空起飞后,还可以利用气流引射效应产生推力,以实现飞行器的前飞等。
附图说明
图1为等宽度缝隙翼面示意图;
图2为波浪形缝隙翼面示意图;
图3为N个气孔翼面示意图;
图4为波浪形切口翼面示意图;
图5为飞行器垂直升降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69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