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2676.5 | 申请日: | 202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6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昊;常琳;蒋华涛;陈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50/14 | 分类号: | B60W50/14;B60C23/04;B60C23/06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过顾佳 |
地址: | 214135 江苏省无锡市菱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环境 感知 车辆 安全 行驶 警示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接入车辆CAN总线的总控制单元,以及分别安装在车辆的各个车轮处的环境感知装置,对于每个环境感知装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胎内充电线圈与射频充电单元进行供电交互,胎内射频单元与射频充电单元进行数据交互,将车轮控制单元通过传感单元获取到的行驶状态数据传输给射频充电单元;总控制单元基于行驶状态数据结合车辆反馈的车载CAN数据,计算分析车辆行驶环境异常以及车辆自身是否存在异常,并在异常时及时警示,用于为驾车人员提供路面状况的感知,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都较高,以便及时调整行车状态,保证行车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有车辆的增加,行车人员的安全状况愈发受到关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其他车辆带来的行驶风险之外,夜晚、暴雨、泥石流等环境也会导致行车路径不佳从而带来危险。目前传统的做法主要是靠行车人员来人为感知判断,但人为感知效果不佳且不具有及时性,难以保证行车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该系统包括接入车辆CAN总线的总控制单元,以及分别安装在车辆的各个车轮处的环境感知装置;每个环境感知装置分别包括射频充电单元、车轮控制单元、胎内充电线圈、胎内射频单元和传感单元,车轮控制单元内置电容用于供电,射频充电单元安装在车架上位于对应车轮的上方,胎内充电线圈和胎内射频单元分别安装在对应车轮的车胎内,胎内充电线圈连接车轮控制单元供电,胎内射频单元连接车轮控制单元进行数据交互,传感单元连接车轮控制单元并上传感知到的行驶状态数据;
四个环境感知装置中的射频充电单元均连接总控制单元,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于每个环境感知装置:当胎内充电线圈随着所在车轮转动至相应的射频充电单元下方时,胎内充电线圈与射频充电单元进行供电交互并储存在车轮控制单元内置的电容中;当胎内射频单元随着所在车轮转动至相应的射频充电单元下方时,胎内射频单元与射频充电单元进行数据交互,将车轮控制单元通过传感单元获取到的行驶状态数据传输给射频充电单元;
各个射频充电单元将获取到的行驶状态数据传输给总控制单元,总控制单元基于各个环境感知装置获取到的行驶状态数据检测到车辆行驶环境异常时,发出相应的警示信息。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利用各类传感器,在车辆行驶途中,主动感知车体所在路面情况、车胎情况,并结合车辆反馈的车载CAN数据,计算分析车辆行驶环境异常以及车辆自身是否存在异常,并在异常时及时警示,用于为驾车人员提供路面状况的感知,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都较高,以便及时调整行车状态,保证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每个车轮处的射频充电单元、胎内充电线圈、胎内射频单元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每个车胎表面的应变片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激光测距传感器在射频充电单元的壳体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实现不同类型警示的信息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环境感知的车辆安全行驶警示系统,请参考图1,该系统包括接入车辆CAN总线的总控制单元,以及分别安装在车辆的各个车轮处的环境感知装置,总控制单元通过车辆CAN总线可以直连车载屏幕,并获取车辆的相关CAN数据,总控制单元可以内置于仪表盘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26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