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71537.0 | 申请日: | 2021-10-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54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罗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东旭 |
| 主分类号: | A61H1/02 | 分类号: | A61H1/02;A61N1/36;A61G15/04;A61G15/10;A61G15/12 |
| 代理公司: | 南昌卓尔精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3 | 代理人: | 刘文彬 |
| 地址: | 5108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产后 骨盆 快速 修复 智能 系统 及其 工作 方法 | ||
1.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康复台(1)、设置于康复台(1)左端部的左骨盆收缩机构(2)和右骨盆收缩机构(3),左骨盆收缩机构(2)和右骨盆收缩机构(3)前后对称设置,所述右骨盆收缩机构(3)包括支撑板(4)、L板(5)、开设于康复台(1)上的通槽(6),所述通槽(6)的底表面上固设有第一轴承座(7),第一轴承座(7)内旋转安装有向上贯穿通槽(6)设置的第一转轴(8),所述支撑板(4)的一端铰接于第一转轴(8)的顶部,另一端向左倾斜向上延伸设置,所述L板(5)的垂直板固设于通槽(6)的端面上,L板(5)的水平板上固设有升降电缸(9),升降电缸(9)活塞杆的作用端上固设有升降板(10),升降板(10)的顶表面上固设有第二轴承座(11)和纵向电缸(12),第二轴承座(11)内旋转安装有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上安装有凸轮(14),纵向电缸(12)活塞杆的作用端上固设有固定座(15),固定座(15)与凸轮(14)之间铰接有第一连杆(16),凸轮(14)的顶表面上固设有支撑杆(17),支撑杆(17)铰接于支撑板(4)的底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8)的顶部固设有铰链座I(18),所述的支撑板(4)的下端部铰接于铰链座I(18)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的底表面上固设有铰链座II(19),所述支撑杆(17)的底端焊接于凸轮(14)上,另一端铰接于铰链座II(19)上,所述固定座(15)和凸轮(14)的顶部均焊接有销轴(34),所述第一连杆(16)的一端铰接于固定座(15)上的销轴(34)上,另一端铰接于凸轮(14)上的销轴(34)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4)的顶表面上且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日字扣式绑带(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L板(5)水平板的顶表面上固设有多个导向杆(21),所述升降板(10)的右端部固设有多个与导向杆(21)相对应的导向套(22),导向套(22)滑动安装于导向杆(2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康复台(1)的底表面上且位于康复台(1)的四个角落处均固设有支撑于地面上的支撑腿(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康复台(1)的右端部设置有靠背调节机构(24),所述靠背调节机构(24)包括开设于康复台(1)右端部上的导向槽(25)、固设于康复台(1)底表面上的水平电缸(26),导向槽(25)内滑动安装有滑块(27),滑块(27)固设于水平电缸(26)活塞杆的作用端上,所述滑块(27)的顶表面上铰接有位于康复台(1)上方的靠板(28),靠板(28)向右倾斜向上设置,滑块(27)的右端面上固设有垂向电缸(29),垂向电缸(29)贯穿导向槽(25)设置,垂向电缸(29)活塞杆的作用端上铰接有第二连杆(30),第二连杆(30)的另一端铰接于靠板(28)的右端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27)的顶表面上固设有铰链座III(31),所述靠板(28)的底表面上固设有转动块(32),转动块(32)铰接于铰链座III(31)上,所述靠板(28)左端面上固设有靠垫(3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升降电缸(9)、纵向电缸(12)、水平电缸(26)和垂向电缸(29)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为手持式控制器,升降电缸(9)、纵向电缸(12)、水平电缸(26)和垂向电缸(29)均通过物联网与手持式控制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基于物联网的产后骨盆快速修复智能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者骨盆矫正修复的准备操作,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1、使用者将臀部(35)坐在康复台(1)的台面上;
S12、使用者将左腿放置于左骨盆收缩机构(2)的支撑板(4)的顶表面上,同时使用者的右腿(37)放置于右骨盆收缩机构(3)的支撑板(4)的顶表面上;
S13、控制水平电缸(26)的活塞杆缩回,活塞杆带动滑块(27)在导向槽(25)内向左移动,滑块(27)带动垂向电缸(29)和靠板(28)同步水平向左移动,靠板(28)带动靠垫(33)同步向左运动,直到靠垫(33)靠在使用者的背部(38)后,使用者控制水平电缸(26)关闭;
S14、使用者将左骨盆收缩机构(2)支撑板(4)上的日字扣式绑带(20)绑在左腿上,将右骨盆收缩机构(3)支撑板(4)上的日字扣式绑带(20)固定在支撑板(4)上,从而最终实现了矫正修复的准备操作;
S2、使用者左右骨盆的矫正修复,其具体操作步骤为:
S21、使用者控制右骨盆收缩机构(3)的升降电缸(9)的活塞杆向上伸出,活塞杆带动升降板(10)向上运动,升降板(10)带动纵向电缸(12)和第二轴承座(11)同步向上运动,第二轴承座(11)驱动支撑杆(17)向上同步运动,支撑杆(17)向上顶起支撑板(4),支撑板(4)绕着铰链座I(18)向上运动,从而将使用者的右腿(35)向上抬起,直到右腿距离地面的高度大于左腿距离地面的高度,即右腿(37)与左腿相交叉时,控制升降电缸(9)关闭;
S22、使用者控制右骨盆收缩机构(3)的纵向电缸(12)的活塞杆做往复的伸缩运动,当纵向电缸(12)的活塞杆伸出时,活塞杆驱动固定座(15)向前运动,固定座(15)驱动第一连杆(16)向前运动,第一连杆(16)驱动凸轮(14)绕着第二转轴(13)的轴线向前旋转,凸轮(14)驱动支撑杆(17)同步向前旋转,支撑杆(17)驱动支撑板(4)绕着第一转轴(8)的轴线同步向前旋转,此时固定于支撑板(4)上的右腿(37)朝向静止的左腿方向靠拢;当纵向电缸(12)的活塞杆缩回时,活塞杆驱动固定座(15)向后运动,固定座(15)驱动第一连杆(16)向后运动,第一连杆(16)驱动凸轮(14)绕着第二转轴(13)的轴线向后旋转,凸轮(14)驱动支撑杆(17)同步向后旋转,支撑杆(17)驱动支撑板(4)绕着第一转轴(8)的轴线同步向后旋转,此时固定于支撑板(4)上的右腿远离静止的左腿方向运动;随着纵向电缸(12)活塞杆的多次往复伸缩运动,即可以使右腿(37)向大腿内侧不断的收拢,以达到收缩右骨盆(41)的目的,进而达到减小两个耻骨(42)之间间隙的目的;
S23、使用者控制右骨盆收缩机构(3)的升降电缸(9)的活塞杆向下缩回,随后控制左骨盆收缩机构(2)的升降电缸(9)的活塞杆向上运动,直到左腿的距离地面的距离大于右腿(37)距离地面的高度,即左腿与右腿(37)交叉时,控制升降电缸(9)关闭;
S24、控制左骨盆收缩机构(2)的纵向电缸(12)的活塞杆做往复的伸缩运动,进而使左腿向大腿内侧不断的收拢,以达到收缩左骨盆(40)的目的,进而达到减小两个耻骨(42)之间间隙的目的;一段时间后,即可最终实现对使用者左右骨盆的矫正修复;
S3、使用者身体位置的改变,控制垂向电缸(29)的活塞杆伸出或缩回,活塞杆带动第二连杆(30)向上或向下运动,第二连杆(30)带动靠板(28)绕着铰链座III(31)做向左或向右的旋转,从而改变使用者背部(38)的倾斜角度,重复步骤S2的操作,即可在不同的姿势下,使左骨盆(40)和右骨盆(41)内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东旭,未经罗东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153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