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实现震后自复位功能的边坡韧性框架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2741.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8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黄帅;刘传正;吕悦军;张景发;许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20 | 分类号: | E02D17/20;E02D5/76;E02D31/08 |
代理公司: | 苏州拓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44 | 代理人: | 王云峰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复位 功能 韧性 框架结构 体系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震后自复位功能的边坡韧性框架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其涉及边坡防震技术领域,包括:复位组件,预置在边坡上;及锚杆,安装在所述复位组件内,且,所述复位组件通过所述锚杆固定在边坡上;其中所述复位组件至少包括:框架;复位拉杆,被配置为对称排布的四个,且其一端铰接在所述框架内部;以及消能组件,四角位置铰接在所述复位拉杆的另一端。本发明通过消能组件能够对边坡地震产生瞬时的冲击能量进行释放,从而减少作用于框架上冲击力,提高了框架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边坡防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实现震后自复位功能的边坡韧性框架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作用下,边坡易发生滑塌现象,因此需要使用框架结构对其进行防护,现有的框架结构一般采用刚性结构,通过刚性结构自身的韧性对地震时产生的冲击力进行释放,但瞬时的冲击直接作用于框架结构上,容易导致整个结构发生冲击破坏,从而需要进行整体的更换,加大了施工的力度。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实现震后自复位功能的边坡韧性框架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实现震后自复位功能的边坡韧性框架结构体系,包括:
复位组件,预置在边坡上;及
锚杆,安装在所述复位组件内,且,所述复位组件通过所述锚杆固定在边坡上;
其中所述复位组件至少包括:
框架;
复位拉杆,被配置为对称排布的四个,且其一端铰接在所述框架内部;以及
消能组件,四角位置铰接在所述复位拉杆的另一端。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消能组件包括:
固定件,至少为三个,且所述固定件之间固定连接;
辅消能组件,被配置为多个,滑动设置在所述固定件的内部;以及
主消能组件,固定在所述辅消能组件靠近边坡的一端,用于释放地震时的冲击能量。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辅消能组件包括:
消能柱;
限位台,固定在所述消能柱上;以及
辅消能弹簧,连接在所述限位台和固定件之间,用于进一步的释放地震时的冲击能量。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消能组件包括:
固定柱,固定在所述辅消能组件的一端;
消能连杆,被配置为多个,圆周布设在所述固定柱的四周,且其一端与所述固定柱铰链连接;
消能板,被配置为多个,铰接在所述消能连杆的另一端;
消能伸缩柱,其一端铰接在所述消能板中间位置,另一端铰接有弧形底板;以及
阻尼柱,被配置为多个,其一端球形铰接在所述固定柱底端,另一端球形铰接在所述弧形底板的上端面。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消能板外壁为弧形面,所述弧形面上可转动的设置有多个滚轮,用于在边坡内进行滑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消能伸缩柱的外壁套接有主消能弹簧,用于对消能伸缩柱进行复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弧形底板为可形变材质,且所述弧形底板远离阻尼柱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防滑刺,用于限制弧形底板在边坡内发生偏移。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弧形底板在位于边坡内时,其固定有多个所述防滑刺的一侧通过辅消能组件的挤压与边坡相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未经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27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