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存管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61913.8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046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4 |
| 发明(设计)人: | 许虎;李宗峰;尚小京;王辉;王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9/50 | 分类号: | G06F9/50;G06F9/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罗利娜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存 管理 方法 电子设备 计算机 存储 介质 程序 产品 | ||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存管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确定其第一可用内存;如果第一可用内存低于第一设定值,至少基于处于后台状态的多个应用程序中各个应用程序的占用内存,确定多个应用程序各自的被杀优先级;以及基于多个应用程序各自的被杀优先级,将多个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杀掉。以此方式,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在可用内存低于第一设定值时及时地至少基于占用内存来杀掉处于后台状态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这样能够释放至少一个应用程序的内存占用,确保电子设备的可用内存,以此能够确保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顺畅感,提升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内存管理方法、电子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应用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中。借助于操作系统,大量的应用程序可以被使用,并且应用程序在操作系统上运行时需使用内存。
由于内存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被开启的应用程序过多时,可能会造成内存不足,进而使系统运行出现故障,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内存管理方案。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存管理方法。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确定该电子设备的第一可用内存;如果第一可用内存低于第一设定值,电子设备至少基于处于后台状态的多个应用程序中各个应用程序的占用内存,确定多个应用程序各自的被杀优先级;以及电子设备基于多个应用程序各自的被杀优先级,将多个应用程序中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杀掉。具体而言,若应用程序占用的内存越大,则该应用程序的被杀优先级越高。即可以优先杀掉内存占用大的应用程序。
由此,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能够在可用内存低于第一设定值时及时地至少基于占用内存来杀掉处于后台状态的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这样能够释放至少一个应用程序的内存占用,确保电子设备的可用内存,以此能够确保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顺畅感,提升了用户体验。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确定第一可用内存包括:电子设备基于第一周期,周期性地确定第一可用内存;或者,如果检测到处于待启动状态的应用程序的启动后占用内存高于第一设定值,电子设备确定第一可用内存。
由此,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可以基于第一周期或基于待启动的应用程序来确定可用内存,能够使得该方案更有针对性,避免因内存判断对用户的正常使用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应用程序各自的被杀优先级还基于以下至少一项被确定:多个应用程序各自在后台应用程序列表中的位置,多个应用程序各自在预设时长内的被使用次数,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各自在被启动时的耗时。具体地,可以基于多个应用程序各自在最后一次从前台状态切换为后台状态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各自在后台应用程序列表中的位置。具体地,应用程序最后一次从前台状态切换为后台状态的时间越早、在预设时长内的被使用次数越少、在被启动时的耗时越短,则被杀优先级越高。例如:可以基于应用程序的内存占用、应用程序在后台应用程序列表中的位置、应用程序在预设时长内的被使用次数、应用程序的启动耗时这四个参数一起来确定表示被杀优先级的总分值;其中,内存占用越大,则该参数对应的分值越高;在后台应用程序列表中的位置越靠前,则该参数对应的分值越高;在预设时长内的被使用次数越少,则该参数对应的分值越高;启动耗时越短,则该参数对应的分值越高;根据这四个参数分别对应的分值可以得到表示被杀优先级的总分值,该总分值越高,则被杀优先级越高。例如占用内存、在后台应用程序列表中的位置、被使用次数和启动耗时这四个参数可以分别具有预设权重。根据预设权重,可以对这四个参数对应的分值进行加权,从而得到表示被杀优先级的总分值。
由此,电子设备可以基于多个因素来确定应用程序的被杀优先级,使得在杀掉应用程序时的考虑更加全面。
由此,电子设备基于预设权重来确定各个应用程序的被杀优先级,该方式简单高效,易于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19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