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0445.2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68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胡胜亮;邓任中;常青;薛超瑞;李宁;杨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14 | 分类号: | C02F1/14;F24S10/95;F24S20/00;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太原申立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5 | 代理人: | 郭海燕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太阳能 界面 蒸发 装置 | ||
1.一种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一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构成或由多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依次连接而成,所述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包括腔体外壳(1)、蒸发器(2)和蒸汽导管(9),腔体外壳包括壳身(8)、冷凝面(7)和挡板(10),壳身为中空的正四棱柱,材质为亚克力,壳身的壁厚为3~4 mm,壳身的底部开放,底部端面为正方形,一个与水平面夹角
所述蒸发器包括光热转换材料(3)、海绵载体(4)、凝气管(5)以及棉线(6),所述光热转换材料是根据专利ZL201610534465.4公开的利用煤质沥青制备多色发光可调碳点的方法,采用甲酸与双氧水选择性刻蚀煤沥青制备获得的碳点;所述海绵载体是单位英寸长度上平均孔数为35~55 PPI的三聚氰胺,海绵载体是横截面为正方形、厚度为0.9~1.2 cm的六面体,海绵载体的横截面稍大于腔体外壳的内部横截面;所述凝气管为导热系数高于300 W/(m·k)、外径为42~47 mm、壁厚0.5~1 mm的中空管材,凝气管的长度比壳身的横截面边长长1~1.5 cm,凝气管的数量m与壳身左侧面和右侧面的通孔数量一致,并由壳身底部的中空面积R决定,每平方米R采用7~9根凝气管;所述棉线为直径为25-27 mm、长度为1.0~1.3 m的棉质线绳,棉线的数量由R决定,每平方米R采用13~15根棉线;
光热转换材料附着在海绵载体的上表面,附着方法采用五个步骤:第一步:将4~5 g光热转换材料通过超声溶于40 mL浓度为95%的乙醇溶液中制备成浓度为0.1~0.125 g/mL的碳点溶液;第二步:将海绵载体浸泡在第一步制得的碳点溶液中,海绵载体的浸入厚度为0.9~1.1 mm,碳点溶液吸入海绵载体中;第三步:将带有碳点溶液的海绵载体置于55~60℃的烘箱中干燥,以除去乙醇;第四步:将浓度为55~65 g/L的聚乙烯醇和摩尔浓度为100~118.2 mmol/L的戊二醛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并将混合溶液均匀地刷涂在附着有碳点溶液的海绵载体表面,然后其上用喷壶均匀喷涂摩尔浓度为1.2~1.4 mol/L的盐酸溶液1~2次;第五步:将经过上述四个步骤处理后的海绵载体放入55~60 ℃的烘箱进行干燥,最终实现光热转换材料在海绵载体上的附着;
将m个凝气管的两端分别置于壳身左侧面和右侧面上的m个通孔中,并用防水胶径向将凝气管的两端分别粘接在壳身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上;每一根棉线都单层无间隙地缠绕在凝气管上,多根棉线之间不接触,棉线的缠绕方向与蒸汽的流动方向相反,棉线的一端垂直向下,另一端伸入海绵载体中;将附着有光热转换材料的海绵载体四周压缩并水平置于腔体外壳内的凝气管上,并稍稍用力压紧凝气管,海绵载体稍许被压缩而固定在壳体内,附着有光热转换材料海绵载体的上表面与壳体前面上缘的距离L = 6~7.5 cm;
所述蒸汽导管为S形PVC管,其外径、壁厚和数量与凝气管相同,蒸汽导管的一端粘接在蒸汽导管连接孔上并用防水胶密封,另一端与壳身左侧面和右侧面上的通孔平齐;
当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装置由多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组合而成时,多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依次通过蒸汽导管连接,一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的蒸汽导管接入另一个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单元壳身左侧面或右侧面上的通孔中并用防水胶在外部进行密封;一体化太阳能界面蒸发装置置于海水(12)或污水中,并使棉线垂直向下的一端浸入海水或污水中,同时,使缠绕有棉线的凝气管位于海水上部不与海水或污水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044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排气制动系统
- 下一篇:基于伪卫星的共享汽车室内还车点快速定位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