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氟烷基取代噁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57870.6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7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滨;江涤;王佰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D263/32 | 分类号: | C07D263/32;C07D413/04;C07J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耀达律师事务所 12223 | 代理人: | 侯力 |
| 地址: | 30007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烷基 取代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5‑氟烷基取代噁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了5‑氟烷基取代噁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氟烷基取代重氮酮与伯酰胺在六氟磷酸四乙氰铜条件下催化环化,得到相应的5‑氟烷基取代噁唑化合物。本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反应温度较温和、产率高、原料和催化剂廉价易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5-氟烷基取代噁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制药以及材料科学领域。
背景技术
噁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重要杂环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同时在材料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参阅:1)Falorni,M.;Giacomelli,G.;Porcheddu,A.;Dettori,G.Eur.J.Org.Chem.2000,2000,3217-3222;2)Jin,Z.Nat.Prod.Rep.2011,28,1143-1191.
在有机功能分子中引入含氟基团可以改变原有功能分子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质,如溶解性、亲脂性、构象等。在生物活性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氟化基团,已成为目前药物化学、材料化学中探究新的药物、材料分子非常流行的研究策略,尤其在农药分子开发领域。由于其显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性,氟烷基取代的杂环在许多药物、农用化学品和功能材料中普遍存在,参阅:3)Müller,K.;Faeh,C.;Diederich,F.Science.2007,317,1881-1886;4)Wang,J.;Sánchez-Roselló,M.;J,L.;Pozo,C,del.;Sorochinsky,A,E.;Fustero,S.;Soloshonok,V,A.;Liu,H.Chem.Rev.2014,114,2432-2506;5)Purser,S.;Moore,P,R.;Swallow,S.;Gouverneur,V.Chem.Soc.Rev.2008,37,320-330;6)llardi,E,A.;Vitaku,E.;Njardarson,J,T.J.Med.Chem.2014,57,2832-2842;7)Gillis,E,P.;Eastman,K,J.;Hill,M,D.;Donnelly,D,J.;Meanwell,N,A.J.Med.Chem.2015,58,8315-8359。
尽管含氟有机分子非常有用,但含氟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需要通过不同的氟化试剂将含氟基团安装到设计的分子中才能得到相应的有机含氟化合物,参阅:8)Yang,X.;Wu,T.;Phipps,R.J.;Toste,F.D.Chem.Rev.2015,115,826-870;9)Alonso,C.;Martínez de Marigorta,E.;Rubiales,G.;Palacios,F.Chem.Rev.2015,115,1847-1935;10)Zou,Z.;Zhang,W.;Wang,Y.;Pan,Y.Org.Chem.Front.2021,8,2786-2798;11)Xiao,H.;Zhang,Z.;Fang,Y.;Zhu,L.;Li,C.Chem.Soc.Rev.2021,50,6308-6319。利用容易获得的含氟合成砌块,开发高效、实用的方法用于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制备仍然是一项迫切需要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重氮化合物因其多样的反应性而成为合成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合成砌块。最近,含氟重氮化合物作为含氟合成砌块通过一系列化学转化,如X-H(X=C,O,N,Si,S和P)键插入、环丙烯化、环加成、叶立德生成以及其他金属卡宾反应,实现了一系列的含氟化合物的合成,参阅:12)Brahms,D.L.S.;Dailey,W.P.Chem.Rev.1996,96,1585-1632;13)Mertens,L.;Koenigs,R.M.Org.Biomol.Chem.2016,14,10547-10556;14)Wang,X.;Wang,X.;Wang,J.Tetrahedron,2019,75,949-964;15)Mykhailiuk,P.K.;Koenigs,R.M.Chem.Eur.J.2019,25,6053-6063;16)Mykhailiuk,P.K.Chem.Rev.2020,120,12718-127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开大学,未经南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78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