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可靠性前沿高压脉冲发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53556.0 | 申请日: | 2021-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9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周良骥;王杰;蒋吉昊;赵越;夏明鹤;谢卫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T1/00 | 分类号: | H01T1/00;H01T15/00;H01T2/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王鹏程 |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靠性 前沿 高压 脉冲 发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前沿高压脉冲发生器,通过将激光触发气体开关与电容器组紧密连接,并将电容器组中的各电容紧密结合,同时将输出电缆紧贴油箱的侧壁,以设计出极为简化的脉冲发生电路,利于产生快前沿脉冲,同时缩小了整个脉冲发生器的回路面积,保证了极低的回路多电感。同时,采用激光触发气体开关作为输出开关,可以工作于极低的欠压比,提高触发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脉冲发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可靠性前沿高压脉冲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脉冲功率技术研究领域,开关是最核心的器件,决定了整个脉冲功率装置的主要性能。目前,应用最广泛、功率水平最高的开关是气体火花开关,要使气体火花开关按照预定的时序精确动作而且保证较高的可靠性,则需要高可靠性、快前沿的高压脉冲发生器作为触发源。
目前,用于气体火花开关触发的高压脉冲发生器主要包含两类:一类为基于紧凑型Marx发生器的触发器,另一类为基于多级脉冲放大技术的触发器。但Marx发生器包含的器件个数较多,每个器件都有发生故障的概率,多级脉冲放大技术技术环节较多,每个环节都有发生故障的概率,总体而言,二者均无法实现较高的可靠性。另外, Marx发生器电路结构较为复杂,回路结构紧凑化设计难度较大,要想获得较快的输出脉冲前沿,必须减小储能电容量,由此导致输出脉冲的脉宽相应减小,不利于触发的应用;多级脉冲放大技术包含多个放大环节,每个放大环节的放电开关均存在导通时间抖动,要想获得极低的输出时间抖动(小于3ns)比较困难,不利于多个多级脉冲放大系统同步运行以构建输出路数较多的触发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用于气体火花开关触发的 Marx发生器结构复杂,基于多级脉冲放大技术的触发器发生故障概率较大,不利于触发输出路数较多的触发系统,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可靠性前沿高压脉冲发生器,采用简单紧凑的电路结构,实现较快的输出脉冲前沿,采用激光触发开关作为输出开关,实现极高的可靠性。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可靠性前沿高压脉冲发生器,包括设置在油箱内的激光触发气体开关,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的上方设置有激光引入通道,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和所述激光引入通道密封接触;所述激光引入通道内设置有聚焦透镜,以使激光概率密度达到1012W/cm2以上,所述激光引入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关充气气嘴;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的一侧连接有电容器组,所述电容器组中的各电容器通过第二绝缘隔板隔开,所述电容器组连接输出电缆并接地,所述输出电缆通过第一绝缘隔板与油箱的侧壁连接,远离电容器组的油箱侧壁上设置有气路接口,用于气路在穿过油箱壁时的转接。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包括两端开口呈圆筒状的开关绝缘筒,在开关绝缘筒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一个主开关电极,两个主开关电极均向对侧凹陷;
当需要输出正极性脉冲,则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上面的主开关电极为负极,下面的主开关电极为正极;当需要输出负极性脉冲,则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上面的主开关电极为正极,下面的主开关电极为负极性。
进一步地,所述激光触发气体开关通过电容器电极与电容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器组包括两个并联的电容器,两个并联的电容器之间通过第二绝缘隔板上下隔开;其中,一个电容器接地,另一个电容器连接输出电缆。
进一步地,与输出电缆连接的电容器上设置有金属插座,所述金属插座通过螺钉与电容器电极连接,所有输出电缆末端设有配套的插头,通过配套的插头插座将所述输出电缆和对应的电容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油箱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气路接口,所述气路接口根据气路管道规格确定。
进一步地,所述油箱的油箱底板上设置有第二绝缘底板,所述绝缘底板上设置有第一绝缘底板,所述第一绝缘底板与激光触发气体开关和电容器组底部连接,用于支撑激光触发气体开关和电容器组,并隔离激光触发气体开关、电容器组与油箱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35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