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砂浆再生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37168.3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1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杰;李克非;李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7/24;C04B7/36;C04B20/04;C04B20/02;C04B18/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曹素云;董永辉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砂浆 再生 循环 利用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砂浆再生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从建筑砂浆垃圾分拣出废弃建筑砂浆,除去杂质,破碎得小颗粒砂浆;400℃~650℃加热,急速冷却至100℃以下,球磨,在风力作用下筛分得到水泥浆体和再生砂;对水泥浆体碾磨得到尺寸<150μm的再生水泥;根据配合比,采用所述再生砂和再生水泥并添加外加剂和水制备得到再生建筑砂浆,服役结束再循环利用。本发明生产得到的再生建筑砂浆,全部采用循环利用过程中得到的高品质的再生水泥和再生砂并添加外加剂和水得到,从而达到了对废弃建筑砂浆的全回收利用,将建筑砂浆垃圾直接转变为性能与同配比原砂浆相当的再生建筑砂浆,具有节能减排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砂浆再生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目前建筑垃圾的产量约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比较传统的处理方式是直接填埋或堆积。目前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依然非常低。目前直接利用建筑垃圾破碎生产的再生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均不及普通混凝土,以致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诸多的限制,本发明申请人认识到,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简单破碎得到的再生骨料表面粗糙并残留着老旧水泥砂浆,由于旧砂浆的多孔性,导致旧砂浆与骨料和新砂浆的界面过强度较低,从而造成再生混凝土性能的下降。
在现有技术中,中国申请公开号为CN1857782A,公开了一种废弃混凝土组分分离的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利用废弃混凝土生产再生骨料和再生水泥的方法,该方法是在750℃~800℃的温度下煅烧废弃混凝土,利用机械分离的方法分离再生骨料后,利用水泥浆制备再生水泥。
中国申请公开号为CN101539132A,公开了一种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利用方法,并具体公开了采用破碎、分离方式得到再生粗骨料和再生水泥粉。
中国申请公开号为CN101560073A公开了一种废弃混凝土回收再利用的方法,并具体公开了采用破碎、整形及分离的方法得到粗细骨料和水泥细粉,用于制备砂浆和水泥空心砌块。
中国申请公开号为CN101948280A,公开了一种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建筑砂浆的方法,并具体公开了将混凝土在350~750℃煅烧5~10小时,用鄂氏破碎机破碎到5mm筛余5%,混凝土粉加入球磨机干磨,后续再掺加普通水泥等材料,得到建筑砂浆。
但是,以上现有的技术中所提方法得到的再生骨料及再生水泥粉均无法100%取代天然骨料和普通水泥,而且复杂的整形工艺增加了制备样品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此外,建筑垃圾应按组成成分分类回收,建筑垃圾中可分为渣土、废弃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砂浆、泥浆、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等。目前较多集中在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研究上,专门废砂浆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较少,且目前现有技术无法达到不参加普通水泥的情况下将废砂浆全回收制成高性能新砂浆的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砂浆再生循环利用方法及系统,本发明生产得到的再生建筑砂浆,全部采用循环利用过程中得到的高品质的再生水泥和再生砂,并配合一定量外加剂得到,从而达到了对废弃建筑砂浆的全回收利用,将其直接转变为性能与同配比原砂浆相当的再生建筑砂浆,具有节能减排的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建筑砂浆再生循环利用方法,包括:
步骤S1,从建筑砂浆垃圾分拣出废弃建筑砂浆,除去杂质,破碎得到尺寸<5mm的小颗粒砂浆;
步骤S2,将所述小颗粒砂浆在400℃~650℃加热20min~40min并急速冷却至100℃以下,进行球磨,球磨至再生砂表面全部水泥浆全部磨掉,在风力作用下对球磨后砂浆进行筛分,得到水泥浆体和尺寸<5mm的再生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71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