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固定垫块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36725.X | 申请日: | 2021-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赵忠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5/20 | 分类号: | E04C5/20;E04G21/14 |
| 代理公司: | 上海诺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8 | 代理人: | 张若川 |
| 地址: | 2019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固定 垫块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筋固定垫块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垫块部、固定槽片和柔性套件;垫块部固定在固定槽片上,其远离固定槽片侧开有十字形凹槽I,柔性套件布置在十字形凹槽I内,柔性套件内开有与十字形凹槽I形状及布置方向相同的十字形凹槽II,十字形凹槽II用于固定钢筋,固定槽片上还开有多个通孔。本发明的钢筋固定垫块,结构合理、设计新颖,通过固定槽片即可方便地将垫块固定,相比于无法自由固定的现有垫块,其固定牢靠,可靠性好,钢筋安装完成之后垫块不易破碎变形及位移,承载效果好,垫块部上开设的十字形凹槽不仅能够固定钢筋,而且能够对钢筋交叉处进行固定,适用性好,极具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钢筋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钢筋固定垫块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承载效果好且可靠性好的钢筋固定垫块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进步,当下对建筑工程和机械制造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从业人员对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越发精益求精。
钢筋保护层垫块是在砖混结构里,放在梁下,用以扩大承压面积,是解决局部承压时常用的办法。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关系到结构的承载力、耐久性、防火等性能。当下钢筋保护层垫块存在易滑落、不能适用于不同的垫支高度需求的缺陷,CN 211923244 U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用钢筋垫块,其通过特定合理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垫块的固定可靠性且可对其高度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垫支高度需求,虽其解决了垫块的一些问题,但其仍然存在传统垫块承载力不足的缺陷,钢筋安装完成之后容易发生垫块破碎变形、位移等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建筑物混凝土构件的强度。
因此,开发一种结构简单、承载效果好、可靠性好且能够避免垫块发生破碎变形及位移的钢筋固定垫块极具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由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承载效果好、可靠性好且能够避免垫块发生破碎变形及位移的钢筋固定垫块,以解决现有垫块承载力不足,钢筋安装完成之后容易发生垫块破碎变形、位移等现象,这将严重影响建筑物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固定垫块,包括垫块部和固定槽片;
所述垫块部固定在固定槽片上,其远离固定槽片侧开有用于固定钢筋的十字形凹槽I,所述固定槽片上还开有多个通孔。
本发明的钢筋固定垫块,结构合理、设计新颖,通过固定槽片即可方便地将垫块固定,相比于无法自由固定的现有垫块,其固定牢靠,可靠性好,钢筋安装完成之后垫块不易破碎变形及位移,承载效果好,垫块部上开设的十字形凹槽不仅能够固定钢筋,而且能够对钢筋交叉处进行固定,适用性好,极具应用前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钢筋固定垫块,所述固定槽片通过钢钉固定在混凝土基板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钢筋固定垫块,所述钢钉穿过固定槽片上的通孔固定在混凝土基板上。
如上所述的一种钢筋固定垫块,所述垫块部为混凝土构件;所述固定槽片为金属片。
如上所述的一种钢筋固定垫块,还包括布置在所述十字形凹槽I内的柔性套件;
所述柔性套件内开有与十字形凹槽I形状及布置方向相同的十字形凹槽II,所述十字形凹槽II用于固定钢筋,钢筋挤压柔性套件即可发生形变,柔性套件挤压钢筋进而大大提高对钢筋的固定可靠性。
如上所述的一种钢筋固定垫块,所述十字形凹槽II包括依次连接的段I及段II,所述段I与外界连通;
所述段I的宽度沿着凹槽II的深度的加深不断缩小;
所述段II的截面为圆弧形且段II的宽度沿着凹槽II的深度的加深不断缩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67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施工钻孔装置
- 下一篇:基于多机器人的协同运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