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9408.5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4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8 |
发明(设计)人: | 蔡记华;祁士华;徐志刚;郑宏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33/138;E21B43/28;E21B4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张文俊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层 天然碱 开采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矿山开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钻井,在天然碱矿层进行地应力测试,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布置压裂井和采卤井,进行钻井,以一口压裂井和至少为两口采卤井为一个井组,可设置多个井组;完井,压裂井下套管、固井,水泥砂浆返至地面;压裂,从最深矿组开始,在压裂井进行分层射孔和水力压裂,并对裂缝的扩展方向和规模进行监测;开采,开采该矿组的天然碱;充填溶腔,在该矿组形成较大溶腔,即天然碱开采到一定程度时,用抗碱水泥砂浆或抗碱的泡沫水泥浆充填天然碱采出形成的溶腔;开采较浅一级矿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矿山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矿井盐(或天然碱)的开采方法主要有单井对流法(或称为“单井吞吐法”)、水力压裂连通井法和水平对接连通井法(或称为“钻井水溶采矿法”)等。单井对流法是指直井建井完成后,在井内下入油管(中心管),从油管及油管与技术套管间环隙注水或溢卤的方法。水力压裂连通法是指相邻两口直井建井完成后,用水力压裂连通法把两井底从盐层内贯通,进而一口井注水,另一口井出卤的采卤方法。生产期内产卤量大、卤含高。水平对接连通井法是指通过定向钻探施工水平对接井组,其中每个井组含1~2口垂直井和1口水平井,形成一个地下采矿通道。通过管线注入热水溶解地下矿藏,从另一口井返出卤水,从而实现钻井水溶开采。一般来说,单井对流法的溶腔平均半径只有几十m,采收率较低。水力压裂连通井、水平对接连通井的采收率较高,是目前井矿田主要采用的开采方法。
但是,采用这两种开采方法时,溶腔的最大安全跨度(即溶腔顶板不发生垮落)一般在100m之内。为了追求开采效益,水力压裂连通井和水平对接连通井的井距一般都在250~300m甚至更长,远远超过最大安全跨度,采空后巨大溶腔的顶板容易发生整体塌落现象,甚至发生地面塌陷。为避免这些情况,现提出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来解决该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层天然碱的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钻井:天然碱矿层进行地应力测试,确定最大主应力方向;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布置压裂井和采卤井的位置进行钻井,以一口压裂井和至少为两口采卤井为一个井组,设置多个井组;
完井:压裂井下套管、固井,水泥砂浆返至地面;采卤井在矿层段采用筛管或砾石充填等方式完井;
压裂:从最深矿组开始,在压裂井进行分层射孔和水力压裂,并对裂缝的扩展方向和规模进行监测;
开采:开采该矿组的天然碱;
溶腔充填:在该矿组形成较大溶腔,即天然碱开采到一定程度时,用抗碱水泥砂浆或抗碱的泡沫水泥浆充填天然碱采出形成的溶腔,增强溶腔顶板的稳定性;也可视该矿组天然碱的采收率,继续开采该矿组的天然碱;
开采较浅一级矿组:依次开采较浅一级矿组,重复射孔、压裂、开采和充填溶腔等步骤,直至开采完该井组所有的天然碱矿。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地应力测试采用水压致裂法。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裂井和采卤井均穿透薄层天然碱层。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裂井和采卤井均穿透薄层天然碱层。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压裂井和采卤井均为直井。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多个井组中的井深度不等。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井组包括1口压裂井和2口采卤井。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井组包括1口压裂井和4口采卤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94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