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肽的抗抑郁、抗焦虑用途及复合体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8332.4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5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谭震;余治健;李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辰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17 | 分类号: | A61K38/17;A61K47/64;A61K47/68;A61P25/24;A61P25/22;C07K14/705;C12N1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陈宇;张颖玲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抑郁 焦虑 用途 复合体 | ||
本发明涉及多肽的抗抑郁、抗焦虑用途,提供了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多肽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药物中的用途。本发明的多肽起效快、活性好且副作用小,具有较好的临床开发价值。本发明还涉及含有多肽的复合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抑郁、抗焦虑领域,具体涉及多肽在抗抑郁、抗焦虑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自杀率高等特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大多是基于“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而研发的。该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N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缺乏有关;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5-HT和NA转运体功能阻断单胺类神经递质再摄取,增加其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根据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被开发时间,临床上将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分为如下几类,即第一代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第二代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第三代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及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等。
这类依据“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所开发的药物虽有明确疗效,但有效率仅为60%,并且其抗抑郁疗效显现较慢(通常在服药后2~3周才显现),此外,这类药物还存在长期应用时不良反应大和停药后易复发等缺点。
除抑郁症经典的“单胺神经递质假说”外,近年来随着研究者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基于非单胺递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分子靶标,如NMDA受体、CRF1受体、δ受体,κ受体、GABAB受体、M胆碱受体、IDO、CysLT1R、PDE4、PPARγ、PPARδ、NOS等。围绕这些新靶标发现了一些具有抗抑郁活性的物质,部分物质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更佳的治疗策略并更好地阐明发病机制,在抑郁症领域仍存在着探索与发现更重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的强烈需求。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发明人基于抑郁症模型的分子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发现了抑郁症致病的一种新机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而言,5-HT受体是一群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央处和末梢神经系统周边出现的G蛋白偶联受体及配体门控离子通道。5HT受体可分为七个亚科5-HT1、5-HT2、5-HT3、5-HT4、5-HT5、5-HT6和5-HT7。5-HT2受体又有A、B、C三种亚型,即,5-HT2A、5-HT2B和5-HT2C三种受体蛋白。其中,5-HT2A受体(5-HT2AR)作为一种兴奋性5-HT受体,在哺乳动物的大脑中广泛表达。
DA受体是通过其相应的膜受体发挥作用的一种位于生物体内的受体。DA受体可分为五种:D1、D2、D3、D4和D5。D1受体(D1R)在脑内表达广泛。
发明人认识到,5-HT2AR除单独形式外,也通过复合物的形式,如5-HT1AR/5-HT2AR和5-HT2AR/催产素受体(OXTR),对神经递质进行调节。
目前,不存在报道显示5-HT2AR在体内会与D1R形成蛋白复合物,更未有任何报道揭示5-HT2AR/D1R复合物与抑郁症发生之间的关联。而本发明人意外地发现5-HT2AR通过其羧基端与D1R形成蛋白复合物,并且该复合物具有抑郁症致病性,随后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多肽能降低5-HT2AR/D1R的相互作用并因此减轻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
据此,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肽,其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SKDNSDGVNEKVSCV)。此外,还提供了本发明的多肽在制备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抑郁症或焦虑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辰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辰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833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鳗鲡鱼饲料的提取设备
- 下一篇:一种下料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