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及封口的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27937.1 | 申请日: | 2021-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4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跞;潘春;汪俊文;何国恩;胡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新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02 | 分类号: | B23P19/02;F16F9/32;F16F9/4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95 | 代理人: | 李艳霞 |
| 地址: | 211102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减振器 贮油缸 充气 封口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及封口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主体架以及设置在主体架上的至少一个导向柱。主体架下部设置有用于支撑贮油缸的支撑装置。主体架上竖直设置有升降压缸,一端固定在主体架下部,另外一端固定连接安装架,安装架套接在导向柱上。导向柱上设置有夹紧装置的夹持部,用于夹紧贮油缸。夹紧装置的调整电机固定在主体架底部,用于调整夹持部的高度。安装架上还设置有旋压装置,用于对贮油缸的封口端进行旋压密封。安装架上设置有充气装置,用于为旋压装置以及贮油缸充气加压。该设备操作简单,效率高,且封口良品率高。另外,该设备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贮油缸,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领域,尤其涉及,具体为一种用于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及封口的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越来越成为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之一,其需求量越来越高,无论传统的燃油车还是目前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其中车用减振器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部件之一。减振器损坏报废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减振器漏油,致其阻尼系数降低,无法起到减震效果,因此减振器的密封至关重要。传统的减振器充气封口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一种是先将贮油管外壁四周先行打点铆接,使油封与贮油管形成密闭空间,再借用拨针将油封的Y型密封圈拨开,将气体充入贮油缸内,之后利用压机,将贮油缸上端外壁压铆于油封端面,这种操作方式工序繁琐,同时在拨针充气时对油封造成伤害,容易造成后续减振器漏油报废。
另一种在油封压装之前,先在贮油缸的筒壁一侧钻一个充气孔,其孔的位置设在油封最终压装密封的部位,再将油封预先压装至充气孔以外部位,然后进行充气。气体充足后,在充气状态下将油封压装封口到位,此工艺过程繁琐,同时需提前对贮油缸外壁进行打孔破坏处理,降低了贮油缸的外壁强度。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一种封口效率高、良品率高、工序简单且成本低廉的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封口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及封口的设备。该设备将充气以及封口机构结合起来,大大简化了贮油缸的充气以及封口操作,提升了封口的效率,且本设备的封口良品率高,无需在贮油缸上打孔,提升贮油缸的强度以及密封能性能。另外,该设备能够适用于不同型号的贮油缸,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以及生产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减振器贮油缸充气及封口的设备,该设备包括:主体架1、支撑装置2、升降压缸3、夹紧装置4、充气装置5和旋压装置6,其中,主体架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柱101,用于进行位移导向;支撑装置2设置在主体架1下部,用于支撑贮油缸7;升降压缸3竖直设置,一端固定在主体架1下部,另外一端固定连接安装架8,安装架8套接在导向柱101上,用于在升降压缸3的带动下沿导向柱101上下移动;夹紧装置4的夹持部401套设在导向柱101上,用于夹紧贮油缸7;夹紧装置4的调整电机402固定在主体架1底部,用于调整夹持部401的高度;充气装置5设置在安装架8上,且供气管路连接旋压装置6,用于为旋压装置6以及贮油缸7充气加压;旋压装置6设置在安装架8上,用于对贮油缸7的封口端进行旋压密封。
进一步的,该设备还包括:顶出装置9和调整台10,其中,顶出装置9固定在安装架8上,且位于旋压装置6上部,用于拆卸旋压装置6时提供顶出力;调整台10固定在导向柱101上,用于拆卸旋压装置6时托举旋压装置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贮油缸7的下端固定在托盘11上,托盘11设置在支撑装置2上,托盘11与支撑装置2之间具有限位结构,用于对托盘11进行位置限定。
进一步的,支撑装置2包括顶升气缸201、顶块202和荷重传感器203,其中,顶升气缸201固定安装在主体架1上,顶升气缸201的伸缩端连接顶块202,顶块202在主体架1上滑动,用于支撑托盘11;荷重传感器203设置在顶块202上,用于检测贮油缸7受到的旋压载荷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新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新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79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