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5593.0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关卓;刘琛;崔俊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33/18;G01N33/24 |
代理公司: | 西安正华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71 | 代理人: | 傅晓 |
地址: | 610044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饱和 条件下 污染物 迁移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包括迁移装置台、可视柱体、可调节柱体固定架、可拆分柱体薄片、输入管、入渗瓶、控制装置、夹持装置以及支撑架,所述迁移装置台底部设有底座,所述迁移装置台顶部设有呈并列方式分布的可视柱体,所述可视柱体内安插有可调节柱体固定架。该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通过非饱和浸润的方式完成污染物的水平迁移及再分配,该可拆分柱体为透明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材质,能够准确观察反应溶剂在非饱和水平迁移过程并通过交错压切的分割方法,迅速分离柱体进行污染物提取与测定,解决污染物在非饱和条件下迁移(包气带污染物运移)的准确模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
背景技术
经检索,专利一,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 110470817 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的二维迁移实验装置,包括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是迁移模拟装置,下部储水与仪器存放装置;所述的迁移模拟装置包括实验箱体,实验箱体左右两端分别设置进出水头调节装置,实验箱体中间部分用于填装土壤;实验箱体按照不同的间距依次布设电极与土壤液体采样器,实验箱体在底部安置水位计。本发明可以实现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实时监控,而且基于污染物在包气带迁移变化的规律,优化布置了监测孔的间距,更加科学合理地监测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变化,对分析各污染物在包气带与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有重要作用;通过进出水水头的调节,可以模拟不同水力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使实验更具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经检索,专利二,中国专利授权号为CN 106680460 A的专利,公开了饱和-非饱和土壤介质条件下污型装置由主体部分、恒定水位水箱和溶质喷洒装置三个部分组成,所述主体部分与恒定水位水箱通过透明软管相连,溶质喷洒装置设在主体部分上端;本申请设计的迁移模型较以往的饱和土壤介质模型更能全面真实地刻画野外自然状况的土壤原始结构分布类型,其模拟试验结果更具科学性;本申请公开的迁移模型具有持续投入污染物且能保证模型整体介质条件不改变的优点,即在原有入渗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做出了改进,能够在恒定流速的前提下,使其保持一个低流速状态,直接提高了模型的实用性。
上述两个专利存在以下不足:
1、仅能监测始端进水与末端出水的水质,无法准确刻画非饱和条件下(包气带)污染物水平迁移;
2、以往的污染物迁移土柱设计,仅能通过实验结束后整个柱体推出后再次分离土柱的每一步而进行污染物各剖面的刻画,但在非饱和条件下,由于时间误差导致的水分再分配会对无污染迁移的评估造成较大误差,目前未有方法可以准确完成各剖面的迅速分离;
3、对于现有的迁移装置还会存在安装不方便,成本高,并且操作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解决了仅能监测始端进水与末端出水的传统柱实验方法,实现了非饱和条件(包气带)下污染物水平迁移的准确模拟;仅能通过柱实验完成后,柱体整体分解及测定判断污染物坡面特征,无法实现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再分配土柱各剖面的即时性的准确分离与刻画;对于现有的迁移装置还会存在安装不方便,成本高,并且操作复杂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非饱和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装置,包括迁移装置台、可视柱体、可调节柱体固定架、可拆分柱体薄片、输入管、入渗瓶、控制装置、夹持装置以及支撑架,所述迁移装置台底部设有底座,所述迁移装置台顶部设有呈并列方式分布的可视柱体,所述可视柱体内安插有可调节柱体固定架,所述可视柱体内设有呈并列交错式分布的可拆分柱体薄片,所述可视柱体左侧螺纹连接输入管一端,所述输入管另一端螺纹连接入渗瓶底部,所述输入管外部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入渗瓶设于夹持装置内部,所述夹持装置贯穿连接支撑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5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