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被动房中的基于防疫功能的智能式室内通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5411.X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98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彪;沈景华;吴捷;王俊帝;陈守恭;薛朝阳;徐樑;李晓晗;张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03 | 分类号: | F24F7/003;F24F7/08;F24F7/10;F24F11/74;F24F11/80;F24F13/06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张荣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被动 中的 基于 防疫 功能 智能 室内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被动房中的基于防疫功能的智能式室内通风系统,包括封闭空间、顶棚以及地面,封闭空间被划分为多个立柱形空间,多个立柱形空间向上投影在顶棚上形成多个第一投影区,每个第一投影区作为一个送风区,多个立柱形空间向下投影在地面上形成多个第二投影区,每个第二投影区作为一个排风区,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用于分别检测多个立柱形空间中人体的多个人体检测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每个立柱形空间中的人体控制向其送风的送风口结构和自其排风的排风口结构。本方案有助于在后疫情阶段的建筑室内快速排出空气污染物(包括粉尘、气溶胶等),减少室内空间的病毒交叉感染,通过最短路径最快方式排出空气污染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室内送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被动房中的基于防疫功能的智能式室内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瑞典德隆大学的阿达姆森教授和德国的费斯特博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了被动房这一概念,是指不借助传统空调系统,依靠自身外围护结构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和气密性来保持舒适的内部热环境的建筑。被动房包括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等。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化持续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可以得到控制,但仍然有较大的外防压力和内部防控风险,新冠疫情或其他变异病毒疫情将长时间伴随我们生活,后疫情阶段的防疫工作成为常态化,我们需要调整和改变原来的社会生活模式已适应环境的改变。后疫情阶段的建筑通风设计,对疫情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部分建筑室内通风容易引起污染物的室内长时间聚集(如常规的置换通风)或大面积扩散(如混合通风或自然通风),很难将病原体污染气体快速排出。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将病原体污染气体快速排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被动房中的基于防疫功能的智能式室内通风系统,包括封闭空间、顶棚以及地面,所述封闭空间被划分为多个立柱形空间,所述多个立柱形空间向上投影在所述顶棚上形成多个第一投影区,每个所述第一投影区作为一个送风区,所述多个立柱形空间向下投影在所述地面上形成多个第二投影区,每个所述第二投影区作为一个排风区,每个所述送风区设有用于向其下方的立柱形空间送风的送风口结构,每个所述排风区设有用于自其上方的立柱形空间排风的排风口结构,所述室内通风系统还包括用于分别检测所述多个立柱形空间中人体的多个人体检测装置,所述人体检测装置与一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送风口结构和所述排风口结构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每个所述立柱形空间中的人体控制向其送风的送风口结构和自其排风的排风口结构。
优选的,所述人体检测装置为红外人体感应器。
优选的,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安装在所述地面上。
优选的,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安装在所述立柱形空间的中轴线位置。
优选的,所述送风口结构围绕其所在送风区的中心均布设置和/或所述送风口结构设于其所在送风区的中心位置,所述人体检测装置安装在其所在排风区的中心位置,所述排风口结构围绕其所在排风区的中心均布设置和/或所述排风口结构设于其所在排风区的中心位置。
优选的,所述顶棚上多块天花板组成一个所述送风区,所述送风区呈矩形,所述送风口结构均布在所述送风区上并且位于不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处。
优选的,所述地面上多块地板组成一个所述排风区,所述排风区呈矩形,所述人体检测装置设于所述排风区的中心位置并且位于不同地板之间的缝隙处,所述排风口结构均布在所述排风区上并且位于不同地板之间的缝隙处。
优选的,位于同一立柱形空间上方和下方的送风区和排风区中,所述送风区的可调送风口总面积与所述排风区的可调排风口总面积之比为3:2,所述送风区的不同天花板之间的缝隙宽度与所述排风区的不同地板之间的缝隙宽度之比为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54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