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单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22683.4 | 申请日: | 2021-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4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 发明(设计)人: | 丛昊;尹晨旭;王绪利;朱刘柱;施天成;杨欣;代磊;周帆;江桂芬;种亚林;郭汶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1M8/04298;H01M8/04746;H01M8/0499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苗娟 |
| 地址: | 23002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热电 单元 控制 方法 系统 设备 | ||
本发明的一种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单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包括:获取电网和/或热网的调峰需求并生成调峰信号;将所述调峰信号输入氢气压缩机的预测控制模型,确定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输出信号并发送给所述空气压缩机,以便空气压缩机按照所述输出信号调节输出给氢燃料电池的氢气压强;根据调峰需求确定需要工作的氢燃料电池单体数量N;将氢燃料电池单体数量发送给氢燃料电池,以便氢燃料电池对所述N个氢燃料电池单体进行PID控制,PID控制的控制参数是预先确定的。本发明能够兼顾系统控制性能的同时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分单元PID控制可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的平均综合能源效率,从而整体上保证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与灵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燃料电池建模及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单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负荷峰谷差不断增大,综合能源系统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受到的影响也愈发显著,单纯靠传统的发电侧机组调峰已无法满足现今所提倡的安全、经济、清洁调峰的需求。如何有效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内分布式能源、储能装置和各类负荷间的互动来解决调峰需求,增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提高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及安全性,是未来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控制面临的重大挑战。
氢能的来源十分广泛,具有零污染、高效率、来源丰富、用途广泛等优势,基于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将氢能作为战略性能源来发展。
为解决调峰需求,增强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可引入氢能作为输入能源,通过制氢储氢及再利用设备对电、热等多种能源的有效存储。同时,氢能的清洁性较高,氢能使用的过程产物是水,可以真正做到零排放、无污染。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氢能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对氢燃料电池等氢能转换设备的建模控制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亟待开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单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可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单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电网和/或热网的调峰需求;
根据所述调峰需求生成调峰信号;
将所述调峰信号输入氢气压缩机的预测控制模型,确定所述空气压缩机的输出信号;
将所述输出信号发送给所述空气压缩机,以便所述空气压缩机按照所述输出信号调节输出给氢燃料电池的氢气压强;
根据所述调峰需求确定需要工作的氢燃料电池单体数量N;
将所述氢燃料电池单体数量发送给氢燃料电池,以便氢燃料电池对所述N个氢燃料电池单体进行PID控制,所述PID控制的控制参数是预先确定的。
进一步的,所述PID控制的控制参数是通过对氢燃料电池参数辨识模型进行仿真得到的,氢燃料电池参数辨识模型的构建方法步骤如下:
按照设定的阶跃输入值和采样周期对氢燃料电池的开环输入输出进行采样,得到n对输入、输出数据u(k),y(k);k=1,2,...,n,所述氢燃料电池开环运行结果包括所述n对输入、输出数据;
设定氢燃料电池模型的阶次为2,纯滞后时间为10,以所述n对输入、输出数据为样本,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氢燃料电池模型的参数估计,得到氢燃料电池参数辨识模型。
进一步的,对氢气压缩机模型进行仿真模型预测控制,包括求解氢气压缩机的预测控制模型的模型参数,所述氢气压缩机模型采用受控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具体如下:
采用最小方差控制中所用的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来描述氢气压缩机,如下:
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26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