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2450.4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49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乌萨马·加尔茨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邮政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22 | 分类号: | B65G47/22;B65G47/74;B07C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张会娟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对齐 包裹 装置 | ||
一种用于特别是在分拣机中对齐包裹的装置,其具有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一连接元件以及连接至第一连接元件的定线元件,其中定线元件形成了与包裹进行接触的接触面,以对包裹进行对齐、特别是重新对齐。这里,接触面被形成为至少部分弯曲。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特别是在分拣机中对齐、尤其是重新对齐包裹的装置。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这种装置的包裹输送机以及一种具有这种包裹输送机的分拣机。
背景技术
当特别是在通过包裹输送机进行输送、分拣和分配的分拣机内运送包裹时,常常在单独的包裹被推出常规轨道之外时、特别是在围绕角落移动并且横向突出到包裹输送机之外时发生故障。
此外,在托盘倾斜和拉直时单独的包裹会发生变形。
突出的包裹会趋于歪斜或卡住,因此阻碍后续包裹的运动。特别是,由于已知的包裹输送机的高速度,大量的包裹可能会随后从包裹输送机上掉落并且必须在出口处被手动地重新引入。还存在损坏包裹、甚至损坏分拣机或包裹输送机的风险。与此同时,首先由于掉落的包裹自身并且其次由于难以进入工作区,因此在消除这些问题时还存在严重的受伤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不会因为突出的包裹而扰乱包裹输送机或分拣机的装置。
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用于对齐包裹的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4的包裹输送机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5的分拣机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特别是在分拣机中对齐包裹的装置包括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一连接元件。定线元件连接至第一连接元件。这里,连接元件特别是设置在定线元件的第一端部处。定线元件形成了与包裹进行接触的接触面,以对包裹进行对齐、特别是重新对齐。特别地,在常规操作中,在所述装置与包裹之间没有接触。如果包裹不正确地对齐和/或突出,则包裹就会与定线元件的接触面接触并由此被重新对齐,即,返回到其常规轨道上。这里,接触面被形成为至少部分弯曲。弯曲部确保了通过定线元件在包裹上传递最优的力,使得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已经发现弯曲的接触面使包裹更早地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使得与非弯曲的接触面相比定线元件具有更短的长度就够了。与此同时,弯曲部还确保了防止包裹发生不期望的变形。
优选地,定线元件被固定地连接至第一连接元件。这确保了即使在沉重的包裹的情况下也有足够的力能够被传递至包裹从而使所述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
优选地,定线元件至少部分是柔性的。因此,定线元件根据包裹的重量而偏转。由于定线元件的偏转,可以对包裹进行最优的力传递,使得其能够被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轻质的包裹仅使得定线元件轻微偏转,而重包裹使得定线元件更大地偏转。由于定线元件的柔性设计,因此产生了返回力。返回力取决于相应的包裹的重量,使得针对重型包裹产生比更轻的包裹更大的返回力,从而将这些包裹移回到包裹输送机的常规轨道上。特别地,由于定线元件自身的柔性设计,因此不需要铰链来确保定线元件的可动性。这简化了结构并且避免了针对例如铰链的易损件的需求。
优选地,设置有用于连接至包裹输送机的第二连接元件。这里,第二连接元件特别是被设置在定线元件的与第一端部相对的第二端部处。定线元件被可动地连接至第二连接元件,使得特别是通过定线元件的柔性设计确保了定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可动性。这里,特别是在安装状态下,第二连接元件在运动方向上被设置在第一连接元件的下游。
优选地,第二连接元件包括弹簧元件,以形成用于定线元件的可动连接部。特别地,第二连接元件仅包括一个弹簧元件。仅提供一个弹簧元件确保了定线元件的可动性,使其可以适配独立的包裹。第二连接元件特别是沿着与接触面成垂直的轴线实现可动性。这允许定线元件在与接触面横切的方向上移动,从而正确适配包裹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邮政股份公司,未经德国邮政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24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