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0109.5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3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杨;张鸿恺;周原;杨亚龙;蒋婷婷;谢陈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7/10 | 分类号: | G08B17/10;G08B17/06;G08B17/12;G08B7/06;A62C3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杨润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楼宇 消防 控制系统 | ||
1.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用于对烟感信号、视频信号以及环境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处理的过程包括:
所述视频信号包括物体表面温度以及火焰中心温度;
所述环境信号包括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含氧量、可燃物种类和数量;
处理器接收到烟感信号后,调取烟感信号对应现场的视频信号和环境信号;判断现场是否有明火,当现场无明火时,获取现场物体的可燃指数,当可燃指数大于等于设定阈值时生成警报信号,并发送至警报模块和管理人员的智能终端,所述警报信号包括物体名称、可燃指数以及最近的灭火器;当可燃指数均小于设定阈值时,需要对烟感模块以及现场环境进行检查,生成检查信号,并发送至智能楼宇里到达现场最近距离的管理人员的智能终端,所述检查信号包括环境温度和环境含氧量;
现场无明火时,获取现场物体的可燃指数的过程包括:
当视频信号中没有火焰时,获取视频信号所有物体及其表面温度,获取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环境含氧量,然后分别将物体名称、物体表面温度、环境温度以及环境含氧量输入评估模型,所述评估模型获取可燃指数的过程包括:
通过物体名称获取物体的燃点,获取物体表面温度与物体燃点的差值即可燃指数;然后将环境温度、环境湿度以及环境含氧量作为修正因子对可燃指数进行修订;
获取管理人员到达现场的距离的具体过程包括:
获取智能楼宇中所有管理人员的实时位置,然后将所有管理人员的实时位置输入至路线分析模型,获取每个管理人员到达灭火器放置场所的距离以及到达现场的距离的两者之和,提取所述两者之和中最小值对应的若干管理人员并标记为优先人员,然后发送警报信号或检查信号至所述优先人员的智能终端;当发送检查信号时,管理人员到达灭火器放置场所的距离设定为0;所述路线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获得,获取管理人员的位置,获取管理人员到达指定地点的若干条路线,将其中路线最短的一条路线,作为管理人员与火情现场的距离;
当现场有明火时,获取现场可燃物的燃烧指数,当燃烧指数大于等于设定阈值时生成疏散信号、喷淋信号和报警信号分别发送至疏散模块、喷淋模块以及消防中心,所述疏散信号包括若干条疏散路线;
当燃烧指数小于设定阈值时,生成急救信号,发送至急救人员的智能终端;所述报警信号包括燃烧物种类、燃烧物数量、燃烧位置、楼宇人数以及消防通道路线;
当现场有明火时,获取现场可燃物的燃烧指数的具体过程包括:
当视频信号中有火焰时,识别计算火焰高度、底部面积以及火焰平均温度,然后通过视频识别或者环境信号获取燃烧物名称,然后将火焰高度、底部面积、中心温度、燃烧物名称输入燃烧模型,生成燃烧指数;
所述燃烧模型通过燃烧试验获得,燃烧模型获取燃烧指数的过程包括:
通过火焰的高度和火焰底部的面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估算火焰的体积,然后根据火焰的平均温度以及燃烧物的名称,获取火焰能量Q即为燃烧指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警报模块,用于执行警报信号,进行声光报警;疏散模块,用于接收疏散信号,指导人员疏散;喷淋模块,用于执行喷淋信号,对现场进行喷淋灭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现场的环境信号和楼宇中所有人员的虚拟ID。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人员疏散的过程包括:
疏散信号还发送至楼宇内所有人员的智能终端,人员选择疏散路线,然后向疏散路线上所有的疏散模块发送虚拟ID,疏散模块接收用户的虚拟ID并存储,在有人员经过疏散模块时,获取并核对经过人员的虚拟ID,当疏散模块存储的虚拟ID与经过人员的虚拟ID匹配时,向经过人员的智能终端发送路线下两个疏散模块的指向信息;当疏散模块存储的虚拟ID与经过人员的虚拟ID不匹配时,向经过人员的智能终端发送提醒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醒信息包括路线错误提醒和疏散模块所在的疏散路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010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款滋补养生红酒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调节磁感电磁力恒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