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17278.3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22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吴庆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庆锋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36;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陈秋霞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识别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结合低功耗设备和大数据平台,减小移动端的运算计算量,同时结合大数据进行人脸识别,使识别结果更加准确。本发明采用单片机来构建数据采集装置,实现了低功耗和便携式的人脸采集。本发明通过大数据平台获取网络终端上的人脸识别结果,不断丰富数据库中的人脸数据,使人脸匹配更加准确。本发明采集多张人像图片,并对人像图片进行预处理,减少运算负荷量,使识别速度更快。本发明对多张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进行筛选,选取清晰度最大的人像图片进行人脸识别,保证了人脸识别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数据领域及人脸识别领域,具体设计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近年来广泛用于安防领域,其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对于其它的生物识别技术(如虹膜识别、指纹识别等),由于其友好、方便等特点,成为研究和使用的热点。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特征鉴别方式,已经成为模式识别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人脸识别的应用也随之产生了新的需求,可是传统的人脸识别方法由于运算量较大,在移动环境下对内存容量、电池续航能力等硬件的要求较高,难以应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大数据量处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脸识别系统,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大数据平台以及若干网络终端;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与大数据平台连接,其用于采集人像图片并将人像图片传输至大数据平台;所述大数据平台与若干网络终端连接,其用于接收、识别和存储人像图片;所述网络终端存储有已识别的人像图片。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摄像头、模数转换单元、单片机、通信单元以及网口单元;
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人像图片,并将人像图片传输至模数转换单元,其与模数转换单元电性连接;所述模数转换单元用于对人像图片进行模数转换,获取转换后的人像图片,并将转换后的人像图片传输至单片机,其与单片机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用于接收转换后的人像图片,对转换后的人像图片进行预处理,获取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并将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通过通信单元或网口单元转发至大数据平台;所述单片机分别与通信单元和网口单元电性连接;所述通信单元和网口单元均与大数据平台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大数据平台包括数据接收单元、数据分析单元以及数据库;
所述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数据采集装置所发送的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并将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转发给数据分析单元,其与数据分析单元连接;所述数据分析单元用于接收数据接收单元所转发的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根据数据库中的人脸数据对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进行人脸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存储至数据库中,其与数据库连接;所述数据库用于获取网络终端中的人脸数据并对其进行存储。
一种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的人脸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人像图片,对人像图片进行预处理,并将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传输至大数据平台;
通过大数据平台对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存储并返回至数据采集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对人像图片进行预处理包括:
对人像图片依次进行高斯滤波、均值滤波、最小均方差滤波、Gabor滤波以及灰度化处理,得到初步处理后的人像图片;
求取初步处理后的人像图片中像素点的梯度,并根据梯度将初步处理后的人像图片表示为二值图;
将二值图进行轮廓纵坐标重建,并获取重建后的二值图中轮廓区域,得到预处理后的人像图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庆锋,未经吴庆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72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