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生活垃圾高强度湍流燃烧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13477.7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7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波;潘新伟;潘羽;黄文波;邵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G5/033 | 分类号: | F23G5/033;F23G5/12;F23G5/44;F23C7/00;F23J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天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8 | 代理人: | 蒋飞 |
地址: | 2142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生活 垃圾 强度 湍流 燃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型生活垃圾高强度湍流燃烧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破碎机、传送装置及湍流燃烧室;所述湍流燃烧室为直立圆柱形,所述湍流燃烧室顶部设置顶盖,所述顶盖中心设置排烟口;所述湍流燃烧室侧壁上部设置进料口,湍流燃烧室中心竖直设置补风管,所述补风管与湍流燃烧室同轴设置;所述补风管顶端设置封帽,底端与设置在湍流燃烧室底部的“L”形进风管连接,所述补风管侧壁沿轴向设置若干层出风孔组,每组出风孔组内沿补风管侧壁周向设置若干出风孔;所述湍流燃烧室侧壁中下部沿周向设置若干喷油嘴接口,所述喷油嘴接口下方设置燃烧机接口,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将垃圾在湍流环境中充分燃烧、焚烧效率高、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生活垃圾高强度湍流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大型焚烧炉,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简单、建设场所要求不高以及运行条件低等优点,尤其对于乡村、乡镇地区的生活垃圾,采用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进行分散式处置无需建设专门的垃圾转运站,也不需要将垃圾进行长距离的转运,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对于处置乡村、乡镇生活垃圾的成本、环保性具有很大优势。
现有的小型生活垃圾焚烧装置一般为一个普通的焚烧炉,包含上部的燃烧室和下部的灰渣室。使用时,人工将生活垃圾倒入炉子,然后点燃,使垃圾自然燃烧,垃圾燃烧完后,打开出灰口,将灰渣运走。
这种焚烧炉存在以下缺点:
第一:通过人工将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没有经过破碎,燃烧过程中无法翻动垃圾,导致垃圾比较密实,垃圾燃烧不充分,垃圾燃烧时间过长;
第二:采用层烧模式供给助燃空气时,垃圾与空气接触不均匀,造成垃圾火焰传播趋于不均匀,垃圾燃烧速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能将垃圾在湍流环境中充分燃烧、焚烧效率高、效果好的一种小型生活垃圾高强度湍流燃烧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型生活垃圾高强度湍流燃烧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破碎机、传送装置及湍流燃烧室;所述湍流燃烧室为直立圆柱形,所述湍流燃烧室顶部设置顶盖,所述顶盖中心设置排烟口;所述湍流燃烧室侧壁上部设置进料口,湍流燃烧室中心竖直设置补风管,所述补风管与湍流燃烧室同轴设置;所述补风管顶端设置封帽,底端与设置在湍流燃烧室底部的“L”形进风管连接,所述补风管侧壁沿轴向设置若干层出风孔组,每组出风孔组内沿补风管侧壁周向设置若干出风孔;所述湍流燃烧室侧壁中下部沿周向设置若干喷油嘴接口,所述喷油嘴接口下方设置燃烧机接口。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孔组设置9~12层。
作为优选,每组所述出风孔组内出风孔数量为12~36个,所述出风孔直径为3~5mm,所述出风孔朝补风管中心斜向下开设,开设角度为斜向下1.5°~3°。
作为优选,所述补风管高度与湍流燃烧室高度比值范围为0.6~0.7。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朝湍流燃烧室中心斜向下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喷油嘴接口至少设置三个,所述喷油嘴接口上方还设置温度传感器接口。
作为优选,所述湍流燃烧室侧壁底部设置检修出灰口。
作为优选,所述湍流燃烧室内壁从内至外还设置耐火浇注料层和保温层;所述进料管埋设在耐火浇注料层内。
作为优选,所述封帽为锥形。
作为优选,所述破碎机、传送装置及湍流燃烧室底部均设置滑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大鸿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3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诱捕式虫害防治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温相变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