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13168.X | 申请日: | 2021-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0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 发明(设计)人: | 江野;邱军华;李磊;王凯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7/10 | 分类号: | C21C7/10;C21C7/00;C21C7/06;C21C7/072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谈倩;任立 |
| 地址: | 210035***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承钢 lf 精炼 过程 造白渣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涉及钢铁生产技术领域,基于轴承钢对超纯净的要求,对轴承钢LF脱氧精炼过程进行工艺细节上优化,针对轴承钢70分钟LF精炼造渣进行了前20分钟的优化,便于实现快速脱氧、造白渣、供电气氛保护,达到降低轴承钢氧含量的目的,防止钢液增氮及二次氧化,缩减轴承钢LF精炼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
背景技术
高碳轴承钢用途主要为汽车、家电、工业制造等,轴承钢工作特点是往复受力,故对纯净度要求极高。研究表明,轴承钢中T[O]含量越低,轴承钢的疲劳寿命就越高。国内外学者针对轴承钢脱氧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专利CN108359898A“一种低氧低夹杂轴承钢制备方法”通过精细化控制渣系和Al含量达到低氧轴承钢目的。专利CN109402327A“一种超纯净高碳铬轴承钢炉外精炼生产方法”,其通过控制转炉终点碳、精炼渣控制等手段降低轴承钢中氧含量。上述专利虽然都提高精炼过程控制渣系等手段,但是对精炼渣控制过于笼统,不够精细化,同时只考虑了精炼渣成分,未考虑精炼渣对LF精炼供电下钢液的保护作用以及如何快速造白渣以减少精炼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采用EAF冶炼—LF精炼—VD真空脱气—CC连铸生产轴承钢,包括:
一、电炉出钢
碳含量控制为0.3%~0.4%,温度目标值为1620~1640℃,实现高温低氧位出钢;
出钢至30吨时,进行预脱氧;出钢至50吨时,进行沉淀脱氧,同时底搅氩气压力调整为600L/min;出钢至70吨时,按照顺序加入合金;
二、LF精炼
时间为50~100min,目标70min,LF精炼造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重点在于前20min精炼造渣工艺优化:
①钢包进入LF工位后,供电5min,测温,温度目标值1500~1510℃;
②进行表面扩散脱氧,同时氩气压力调整为180~200L/min,供电3min,氩气压力再调整为150~180L/min;
③再次进行表面扩散脱氧,供电2min,氩气压力调整为120~150L/min;
④供电2min,精炼渣实现白渣,氩气压力维持100~120L/min。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出钢至30吨时,加入200kg碳粉;出钢至50吨时,加入80kg铝丸。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②,加入10kg高纯碳化硅和4kg碳粉进行表面扩散脱氧。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③,加入10kg高纯碳化硅和2kg碳粉再次进行表面扩散脱氧。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④,加入10kg高纯碳化硅。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还包括:⑤进入LF精炼中期(持续时间大约30min),每5min进行表面扩散脱氧的维持,氩气压力维持120L/min。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每5min加入3kg高纯碳化硅和0.5kg碳粉进行表面扩散脱氧的维持。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还包括:⑥进入LF精炼后期(持续时间大约25min),每2min进行表面扩散脱氧,氩气压力维持120L/min。
前所述的一种轴承钢LF精炼过程造白渣的方法,每2min加入2kg高纯碳化硅进行表面扩散脱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31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