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耦脉宽调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11342.7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61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祝正河;唐友军;熊滔;韦怀语;陈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聚能优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524 | 分类号: | H04B10/524;H04B14/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特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53 | 代理人: | 孟智广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脉宽调制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电路领域,公开了一种光耦脉宽调制电路包括:组合逻辑电路、光耦传导电路,栅压光耦电路;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收同步脉冲信号,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收脉宽调制信号,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用于根据接收的同步脉冲信号和脉宽调制信号,输出逻辑触发信号;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用于根据输入的所述逻辑触发信号,控制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电压平衡;基于电压平衡的变化,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调制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耦脉宽调制电路。
背景技术
UPS、储能甚至光伏逆变器日益趋于模块化,在离网领域,这就要求2台以上的多机并联。多机并联必须做到快速均流,而主从机之间的高频同步信号就决定了均流的速度及效果。目前的MCU一般自带同步脉冲模块,但是其脉冲时间只有几十纳秒,在从主机传输到从机的过程中,很难避免不被干扰,并且由于时间过短,可能从机直接检测不到。
目前通用的同步信号检测,一般是主机发出,用高速光耦隔离,直接送给从机,没有信号脉宽延时,或者延时不可控。因此,在面对脉冲信号的脉宽过短时,需要一种能对脉宽信号进行延长的技术,用于解决在脉冲信号的脉宽过短导致软件检测信号时信号检测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在脉冲信号的脉宽过短导致软件检测信号时信号检测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耦脉宽调制电路,所述光耦脉宽调制电路包括:
组合逻辑电路、光耦传导电路,栅压光耦电路;
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接收同步脉冲信号,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接收脉宽调制信号,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用于根据接收的同步脉冲信号和脉宽调制信号,输出逻辑触发信号;
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用于根据输入的所述逻辑触发信号,控制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电压平衡;
基于电压平衡的变化,所述栅压光耦电路的输出端输出调制信号。
可选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组合逻辑电路包括第一逻辑模块和第二逻辑模块,所述第一逻辑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接收同步脉冲信号,所述第一逻辑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逻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逻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传导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逻辑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接收脉宽调制信号,所述第二逻辑模块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用于根据同步脉冲信号和脉宽调制信号的输入,基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的响应信号与所述第二逻辑模块的响应信号反馈调整输出逻辑触发信号。
可选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逻辑模块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或非门,所述第二逻辑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调制或非门,所述信号或非门的第一输入端接收同步脉冲信号,所述信号或非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调制或非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或非门的输出端与所述光耦传导电路连接,所述调制或非门的第一输入端接收脉宽调制信号,所述调制或非门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信号或非门的输出端连接。
可选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调制或非门的第一输入端与电容器连接,所述电容器接地,用于延时脉宽调制信号的变化。
可选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耦传导电路包括第一光耦合器,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用于在所述组合逻辑电路输出的逻辑触发信号控制下接通或断开。
可选的,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接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光耦合器的输入端的电流流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聚能优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聚能优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13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