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08763.4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21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季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4007 | 分类号: | H01M8/04007;H01M8/04029;H01M8/04223;H01M8/04225;H01M8/04302;H01M8/0432;H01M8/04701;B60L58/3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100053 北京市通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热流 燃料电池 管理 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它包括燃料电池电堆(1)、燃料电池热管理单元(2)和热管理控制器(3);热管理控制器(3)与燃料电池热管理单元(2)电性连接,燃料电池热管理单元(2)的冷却回路与燃料电池电堆(1)的进液口侧和出液口侧连通,位于冷却回路中设置有四边形磁质通道,四边形磁质通道的内外侧设置有脉冲磁体组,脉冲磁体组与脉冲电源(219)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四边形磁质通道包括换热器和散热器;换热器的第一磁质换热器(203)和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分别与散热器的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和第二磁质散热器(206)连通,形成封闭的四边形磁质环形回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换热器包括磁质换热器外壳(21)内的冷却液管(23),以及轴向穿过磁质换热器外壳(21)和冷却液管(23)的磁质热交换管(24),保温层(22)位于磁质换热器外壳(21)内壁与冷却液管(23)外壁之间,冷却液管(23)的两端分别设置出液口和进液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磁质换热器(203)和第二磁质换热器(204)的出液口相互连通,并接入燃料电池电堆(1)的进液口侧;第一磁质换热器(203)和第二磁质换热器(204)的进液口相互连通,位于该连通的管路中设置有三通电磁阀(202),三通电磁阀(202)引出的支路与燃料电池电堆(1)的出液口侧连通,位于该支路中设置水泵(201),形成冷却回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却回路中靠近燃料电池电堆(1)的进液口侧和出液口侧分别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22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1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磁质散热器(205)的管道内充填磁性颗粒(208),第一磁质散热器(205)的下端设置高弹性膜(209),位于高弹性膜(209)下部设置气泵(2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脉冲磁体组包括位于第一磁质换热器(203)外侧和内侧的脉冲磁体І(211)和脉冲磁体Ⅱ(212)、位于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外侧和内侧的脉冲磁体Ⅲ(213)和脉冲磁体Ⅳ(214)、位于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外侧和内侧的脉冲磁体Ⅴ(215)和脉冲磁体Ⅵ(216),以及位于第二磁质散热器(206)外侧和内侧的脉冲磁体Ⅶ(217)和脉冲磁体Ⅷ(218)。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磁质热交换管(24)上沿轴线设置呈放射状的翅片25与冷却液管(23)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热管理控制器(3)接收温度信号并发送指令控制水泵(201)、气泵(210)、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和第二磁质散热器(206)的转速,以及控制脉冲磁体组的断通为换热器和散热器提供磁场。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磁热流的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它包括如下步骤:
S1,当燃料电池在低于0℃的环境下需要低温启动,且热管理控制器(3)监测到燃料电池电堆(1)冷却液温度TF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时,水泵(201)和气泵(210)启动;此步骤中,第一阈值温度T1设定为-4℃~0℃之间;
S1-1,水泵(201)驱动燃料电池电堆(1)的冷却液沿三通电磁阀(202)、第一磁质换热器(203)返回至燃料电池电堆(1)内;
S1-2,气泵(210)驱动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内的磁性颗粒(208)沿、第一磁质换热器(203)、第二磁质散热器(206)、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循环流动;
S1-3,脉冲磁体І(211)和脉冲磁体Ⅱ(212)作用于第一磁质换热器(203)上形成磁场,当磁性颗粒(208)流经第一磁质换热器(203)时形成磁化放热,冷却液吸收磁化热传递给燃料电池电堆(1)为其预热;
S1-4,当磁性颗粒(208)流经第二磁质散热器(206)时,磁性颗粒(208)开始退磁并吸收外界环境中热量恢复至环境温度;
S2,三通电磁阀(202)导通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冷却液沿三通电磁阀(202)、第二磁质换热器(204)返回至燃料电池电堆(1)内;
S2-1,脉冲磁体Ⅲ(213)和脉冲磁体Ⅳ(214)作用于第二磁质换热器(204)上形成磁场,当磁性颗粒(208)流经第二磁质换热器(204)时再次形成磁化放热,冷却液吸收磁化热传递给燃料电池电堆(1)为其预热;
S2-2,脉冲磁体Ⅴ(215)和脉冲磁体Ⅵ(216)作用于第一磁质散热器(205)上形成磁场,当磁性颗粒(208)流经第一磁质散热器(205)时,磁性颗粒(208)开始退磁并吸收外界环境中热量恢复至环境温度;
S3,依次重复S1和S2对燃料电池电堆(1)进行不间断的预热,并实时监测TF与T1的大小变化;当TF>T1时,燃料电池开始启动,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和第二磁质散热器(206)关闭,待磁性颗粒(208)完全进入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后关闭气泵(210);
S4,当冷却液温度TF大于第二阈值温度T2时,气泵(210)驱动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内的磁性颗粒(208)沿、第一磁质散热器(205)、第一磁质换热器(203)、第二磁质散热器(206)循环流动;此步骤中,第二阈值温度T2设定为70℃~75℃之间;
S4-1,脉冲磁体Ⅴ(215)和脉冲磁体Ⅵ(216)作用于第一磁质散热器(205)上形成磁场,当磁性颗粒(208)流经第一磁质散热器(205)时形成磁化放热,磁化过程产生的热量在风扇的辅助下释放到环境中;
S4-2,当磁化后的磁性颗粒(208)进入到第一磁质换热器(203)时,三通电磁阀(202)导通第一磁质换热器(203),磁性颗粒(208)开始退磁并持续吸收冷却液中的热量,降低燃料电池电堆(1)工作时的降温;
S5,脉冲磁体Ⅶ(217)和脉冲磁体Ⅷ(218)作用于第二磁质散热器(206)上形成磁场,完成退磁的磁性颗粒(208)进入第二磁质散热器(206)时形成磁化放热,磁化过程产生的热量在风扇的辅助下释放到环境中;
S5-1,三通电磁阀(202)导通第二磁质换热器(204),冷却液沿三通电磁阀(202)、第二磁质换热器(204)返回至燃料电池电堆(1)内;
S5-2,当磁化后的磁性颗粒(208)进入到第二磁质换热器(204)时,磁性颗粒(208)开始退磁并持续吸收冷却液中的热量,降低燃料电池电堆(1)工作时的降温;
S6,依次重复S4→S5→S4进行循环,并通过PWM控制机制控制调整水泵(201)、气泵(210)、第一磁质散热器(205)和第二磁质散热器(206)转速,从而控制燃料电池电堆(1)的工作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87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