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08410.4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3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朱钰方;陈佳杰;吴成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33/40;A61K9/00;A61K47/10;A61K47/32;A61K47/34;A61K47/36;A61M37/00;A61P35/00;B82Y5/00;C01B15/047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铜 透皮微针 系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微针基底、以及分布在微针基底的至少一个微针针体;所述微针针体包含基质和过氧化铜纳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铜纳米颗粒的颗粒尺寸为10 nm~200 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针体中过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掺杂含量为1wt%~50wt%,优选为2.5 wt %~10 wt %。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针体的形状为棱锥;所述棱锥的高度为200~1000μm;所述棱锥的底边长为50~4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针基底的材料组成选自聚乙烯吡络烷酮、聚乙二醇、透明质酸、聚己内酯、聚乳酸、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微针针体的基质材料选自聚乙烯吡络烷酮、聚乙二醇、透明质酸、聚己内酯、聚乳酸、壳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模版法和真空处理过程制备所述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包括:
(1)将过氧化铜纳米颗粒、基质材料和溶剂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浆料;将微针基底材料和溶剂混合,得到第二混合浆料;
(2)将第一混合浆料加入到聚二甲基硅氧烷微针模具中,利用真空处理使得第一混合浆料填充到微针针体的模具尖端中,然后去除多余的第一混合浆液并干燥;
(3)将第二混合浆料加入到聚二甲基硅氧烷微针模具中,利用真空处理和二次干燥以形成微针基底,最终得到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的温度为25~60℃,时间为1~24小时;所述二次干燥的温度为25~60℃,时间为1~24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去离子水、纯水、超纯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真空处理的真空度≤0 MPa。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碱性溶液条件下、以聚乙烯吡络烷酮为稳定剂,制备得到过氧化铜纳米颗粒;优选地,具体步骤包括:将聚乙烯吡络烷酮和铜源加入溶剂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入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搅拌,最后加入过氧化氢进行反应,再经离心、水洗和干燥,得到所述过氧化铜纳米颗粒;更优选地,所述铜源为含铜的盐类,最优选为CuCl2·2H2O;所述的溶剂为去离子水、纯水、超纯水中的至少一种。
10.一种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过氧化铜透皮微针系统在制备抗浅表层肿瘤材料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841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