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08303.1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7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延;张璞;王炜;么德飞;李雪男;方晴;郭思琪;廉颖;宋佳音;王玉;王昊婧;鞠力;李方青;卓越;任学婧;张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Q10/063;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周春枚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 调控 柔性 负荷 资源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处理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该发明包括:依据分析指标对目标场景下的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并获得分析结果;当分析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依据分析指标确定目标场景的负荷调控需求以及调控范围;依据调控范围包含的用户对应的柔性负荷资源数据,确定电网对应的不同梯级的柔性负荷调控潜力以及电网对应的不同梯级的柔性负荷调控顺序;依据柔性负荷调控潜力以及柔性负荷调控顺序,对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调控以获得调控后的运行数据。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柔性负荷调控技术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用户负荷需求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负荷资源的优化调控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负荷侧资源管理及电网通信水平的不断提升,“柔性负荷”的概念得以提出。将电网中具备需求弹性,用电量可以在指定区间内“伸缩”的负荷都归为广义柔性负荷的范畴,包括电力用户中的工业负荷、商业负荷以及居民生活负荷中的空调、冰箱,具备双向调节能力的电动汽车、储能以及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广义的柔性负荷种类繁多。
现在国内外关于柔性负荷控制技术方式主要有:集中型控制方式、分散型控制方式以及分布型控制方式。集中型控制的结构框架是由一个统一的控制中心与所有的受控负荷之间建立双向的通信通道。控制中心直接向各个负荷设备下达控制指令,负荷设备随之作出响应并向控制中心上传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集中型控制结构的应用代表是直接负荷控制(Direct Load Control,DLC),多适用于负荷比较集中的大型工业用户。分散型控制方式的实现需要每个负荷设备对应一个独立的控制器,负荷设备根据控制器检测到的频率信息自动作出响应动作,不需要与电网调度中心进行信息的交互,同时各个负荷设备之间也相互隔离。分布型控制方式相比于分散型控制方式需要增加一个负荷管理机构也就是负荷聚合商,其作为单个负荷控制器与调度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传递中介。负荷聚合商一方面将受控负荷的运行状态信息聚合后上传到控制中心,同时接收控制中心的指令解析后下发至负荷设备。
但是,目前电网柔性负荷调控技术针对协议用户的柔性负荷定时定量的进行负荷调控,满足不同时段电网削峰的需求,直接或间接的对柔性负荷的压减多少让用户产生不好的感知或用电的不便利性。同时,柔性负荷调控技术更多的是负荷削峰,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用户负荷需求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控制方法。
针对相关技术中柔性负荷调控技术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用户负荷需求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柔性负荷调控技术没有考虑通过增加用户负荷需求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该发明包括:依据分析指标对目标场景下的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并获得分析结果;当分析结果不满足预设条件时,依据分析指标确定目标场景的负荷调控需求以及调控范围;依据调控范围包含的用户对应的柔性负荷资源数据,确定电网对应的不同梯级的柔性负荷调控潜力以及电网对应的不同梯级的柔性负荷调控顺序;依据柔性负荷调控潜力以及柔性负荷调控顺序,对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调控以获得调控后的运行数据。
进一步地,目标场景为以下任意一种场景:典型运行方式场景、变电站主变N-1运行场景、新能源消纳场景。
进一步地,在依据分析指标对目标场景下的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之前,方法包括:获取分析指标,其中,分析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电网的负荷峰谷差率、电网的层级、电网中不同层级对应的变电站负载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83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