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冰箱及其化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04194.6 | 申请日: | 2021-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05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南佑;韩鹏;胡浩然;杨华伟;郑志鹏;谢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5D29/00 | 分类号: | F25D29/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7 | 代理人: | 孙洁敏 |
| 地址: | 519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冰箱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箱及其化霜方法。所述的化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定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和上电通电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从化过霜后的制冷停机时间开始连续记录N个压缩机开、停机周期时间,并判断一个周期中是否出现开门、环温变化及设置温度发生变化,如是,则根据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判断是否进入化霜;如否,则根据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或上电通电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判断是否进入化霜。本发明提出的冰箱化霜方法充分考虑了冰箱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冰霜设置参数的变化,选择最优化霜时间,在保证节能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化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及其化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冰箱的化霜采用定时化霜,即在冰箱上设置计时器,从预冷时间结束开始累计压缩机工作时间,压缩机运行到设置时间后进入化霜程序,或者是结合用户的开门情况,重新定义结霜时间,待结霜时间到了就进入化霜程序。这两种方式都是采用定时方式,然而,用户使用的情况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例如,多次开门,食物过多,及冰霜自身性能的可能变化等,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既定的化霜时间可能不是最优的,可能存在不节能、过大着霜,化霜不尽等情况。因此,需要一种智能化霜方法,以选择最优化霜时间,在保证节能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化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化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未考虑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化霜效果不佳且耗能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冰箱化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定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以及上电通电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
从化过霜后的制冷停机时间开始连续记录N个压缩机开、停机周期时间,并判断一个周期中是否出现开门、环温变化及设置温度发生变化,如是,则根据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判断是否进入化霜;如否,则当N个周期后的下一个周期的开机时间比前面N个周期的平均开机时间长时,根据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或上电通电时间允许的最小结霜时间和最大结霜时间判断是否进入化霜。
当一个周期中出现开门、环温变化及设置温度发生变化时,判断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是否达到上次化霜的间隔时间,如是,则进入化霜阶段,如否,则清除周期数,重新记录N个压缩机开、停机周期时间。
当一个周期中没有出现开门、环温变化及设置温度发生变化,且累计周期数已达N次,下一个周期的开机时间比前面N个周期的平均开机时间t1长时,判断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或通电时间是否在允许的结霜时间内,如是,则进入化霜阶段;如否,则进一步判断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或通电时间是否达到最小结霜时间,如是,则进入化霜阶段。
优选地,所述的周期数N为2次,所述的时间t1为5分钟。
优选地:将冰箱的通电时间及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存储到记忆芯片,用于掉电后再次上电时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
当掉电后再次上电时判断是否需要进入化霜的步骤包括:读取记忆芯片数据,包括化霜标志、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上电通电时间和预设结霜时间;判断化霜标志是否置位,以及化霜温度传感器温度是否小于温度T1,如是,则进入化霜阶段;如化霜标志未置位,且上电后是首次停机,则判断压缩机累计运行时间或上电通电时间是否达到预设结霜时间,如是,则进入化霜阶段。
优选地,所述温度T1为2度。
化霜阶段退出的条件是化霜温度传感器温度是否大于T2或加热时间是否超过t2分钟。优选地,所述温度T2为12度,所述时间t2为55分钟。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冰箱,所述冰箱采用上述冰箱化霜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41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公路设计多功能测量装置
- 下一篇:电气供电设备支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