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98307.6 | 申请日: | 2021-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24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卜景鹏;官国阳;严方勇;王鑫涛;于孝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圣大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 |
| 代理公司: | 佛山科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818 | 代理人: | 孔凡亮 |
| 地址: | 52830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霞石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脉冲 射频 收发 组件 | ||
1.一种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包括设置在机箱(10)内的至少两路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收发组件(20);其特征在于:
每路所述的收发组件(20)隔离依次并排在机箱(10)内,射频电路通过射频收发开关(211)在机箱(10)的侧面射频端口(11)接天线(1);
在机箱(10)的底板上设置有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所述的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的一端设置有校准馈电端口(14),侧面设置有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在机箱(10)底板相应位置设置有底板耦合窗口(201),还包括连接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和底板耦合窗口(201)的过渡波导(150);
外部提供的校准信号通过同轴波导转换结构从校准馈电端口(14)进入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中,在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中平均功分为至少两路后依次从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馈入过渡波导(150),再由过渡波导(150)从底板耦合窗口(201)馈入收发组件(20)的微带线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箱(10)中横向设置有相互隔离的八路相同结构和功能的收发组件(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外部提供的校准信号通过同轴波导转换结构馈入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校准信号馈通波导(16)结构中每隔半波长在波导壁上切有45度斜缝形成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每个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耦合1/8的校准信号功率;耦合入校准信号耦合窗口(15)的射频信号在过渡波导(150)内传输,过渡波导(150)的末端为机箱(10)底板,底板的地层合适位置留有切缝形成底板耦合窗口(16),过渡波导(150)中传输的射频信号通过底板耦合窗口(16)耦合给收发组件(20)的微带线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收发组件(20)中还包括是否需要校准信号的校准路射频开关(202),所述的微带线一端为1/4波长的扇形片(200),另一端通过所述的校准路射频开关(202)进入收发组件(20)中的接收链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箱(10)上还设置有接收中频信号、本振信号以及控制信号复用的第一信号端口(12),在收发组件(20)中将接收中频信号、本振信号以及控制信号分离的第一多工器(20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多工器(207)包括:
第一中频滤波器(1071);所述的第一中频滤波器(1071)设置在收发组件(20)接收通道中,其输出接所述的第一信号端口(12);
本振滤波器(2072);所述的本振滤波器(2072)从将从第一信号端口(12)输入的信号滤波以后输出本振信号经本振信号功分器分别接下变频器(204)和上变频器(215);
高频扼流器(2073)、低通滤波器(2074);从第一信号端口(12)输入的控制信号经高频扼流器(2073)、低通滤波器(2074)后经巴伦(2075)变换为差分信号后输入到MCU控制器(2076)。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机箱(10)上还设置有发射中频和电源复用的第二信号端口(13),在收发组件(20)中将发射中频和电源分离的第二多工器(21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通道脉冲射频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多工器(217)包括:
第二中频滤波器(2171);从第二信号端口(13)输入的信号经第二中频滤波器(2171)滤波后进入收发组件(20)发射通道中;
电源滤波器(2172);从第二信号端口(13)输入的信号经电源滤波器(2172)与电源模块(217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圣大通信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圣大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830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火箭发动机防热尾舱结构
- 下一篇:矿井环境监测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