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7426.X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姜子钦;华兴尚;李祥源;李莹;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02 | 分类号: | E04B5/02;E04B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正交 波纹 钢板 抗弯拉结 组合 楼板 联合 装配式 体系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该组合体系由正交波纹钢板拉结的钢楼板、带有抗剪连接件的钢梁及内填混凝土组成。交错布置的正交波纹钢板在限制外侧钢板屈曲的同时,有效保证了钢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并通过与外侧钢板及内填混凝土的相互作用,有效提升了组合楼板的整体承载能力。正交波纹钢板拉结的钢楼板与带有栓钉连接件的钢梁通过现浇混凝土有效连接,在提升结构整体性的同时,可以通过多层同时操作有效缩短施工工期。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基于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钢结构建筑则凭借其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安装、绿色施工等诸多优点成为我国高层建筑产业化过程中重点推广的项目。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结构日益提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结构建造水平,需要基于钢结构建筑体系提出一种新型高效的标准化结构构件,以推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标准化,进而有效推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产业化。
钢结构工程中常用的楼板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形式:现浇整体混凝土楼板、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和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现浇整体混凝土楼板施工周期长,且容易开裂,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无法保证与结构整体的有效连接,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由于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粘结作用不足容易发生纵向水平剪切粘结破坏,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既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可靠的结构整体连接性能,又方便快速施工的高层钢结构梁板组合体系。为此,本专利基于双重承载设计理念、抗弹性屈曲设计理念与整体模块安装设计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专利提出一种基于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其目的在于克服技术背景中楼板工程无法保证与结构整体的有效连接,容易发生纵向水平剪切粘结破坏,容易开裂,以及施工工期过长等技术难题,提出一种可以既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可靠的结构整体连接性能,又方便快速施工的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组合体系由正交波纹钢板拉结的钢楼板、带有抗剪连接件的钢梁及内填混凝土组成;所述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的钢楼板由一个端板、两个外侧钢板、一个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件及抗剪连接件组成;所述端板、外侧钢板及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件的长度相等,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件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两个外侧钢板焊接,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件的侧面及两个外侧钢板的侧面均与端板侧面焊接,抗剪连接件等距焊接于端板另一侧面的中轴线处;所述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件由交错布置的波纹钢板焊接而成,应保证相邻两层波纹钢板的波纹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的钢楼板预留有混凝土浇筑洞口,钢楼板焊接成型后,在其间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组合钢楼板;所述带有抗剪连接件的钢梁构件由一个钢梁构件及抗剪连接件组成,抗剪连接件等距焊接于钢梁顶面的中轴线处,并与端板抗剪连接件错位布置;将两个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的组合钢楼板对称放置在带有抗剪连接件的钢梁构件之上,两个正交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的组合钢楼板构件之间间隔1/3钢梁翼缘宽度,并在其间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一种基于波纹钢板抗弯拉结组合楼板的联合抗剪装配式梁板组合体系。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波纹钢板波峰与波谷的相交处及顶层外侧钢板与波纹钢板的接触处均开圆孔或长圆孔,纵向开孔间距及横向开孔间距均为一个波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波纹钢板的波纹形状选用正弦波浪形式、三角形波折形式、梯形波折形式或直角波折形式;所述波纹钢板的构造形式选用双层波纹钢板交错布置或四层波纹钢板交错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的优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74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