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消白烟系统及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1618.X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6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昱煚;刘兴惠;周金良;张宇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昱源宁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0 | 分类号: | B01D53/50;B01D53/78;B01D53/34;B01D50/00 |
代理公司: | 金华吾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455 | 代理人: | 陈现新 |
地址: | 3156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消白烟 系统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白烟系统及工艺,包括烟气冷却塔,用于降低烟气的温度;风机,该风机与烟气冷却塔连接将烟气输送到烟气冷却塔内;以及依次与烟气冷却塔连通的脱硫塔和烟气混合室;还包括冷却液池,冷却液池通过水泵与烟气冷却塔连接;降温酸性水池,降温酸性水池通过冷却塔与烟气冷却塔连通。本发明能实现对“烟羽”的消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消白烟系统及工艺。
背景技术
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对于烟气排放的治理方法有很多种。在大气污染控制体系中,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当前主要的SO2控制技术,因湿法脱硫后的烟气含湿量较高(15-18%),烟温较低(50-60℃),在排放过程中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烟气中的水蒸气将逐渐冷凝成雾,从而出现烟囱冒“白烟”现象。
国内诸如火电厂、焦化厂、钢铁厂等多种行业,在处理工业烟气的过程中,通常经过湿法除尘、脱氮、脱硫的工艺后将烟气进行排放,导致所排放的烟气含湿量较高,饱和的烟气携带部分小液滴进入空气后,由于环境温度比烟气温度低,饱和湿烟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小液滴从而形成“白色烟羽”,即白烟。白烟中往往含有粉尘颗粒物、脱硫剂、脱氮药剂、以及脱氮、脱硫后的副产品,对空气形成污染。
有鉴于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消烟系统及工艺,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烟系统,以实现对烟羽的“消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消白烟系统,包括
烟气冷却塔,用于降低烟气的温度;
风机,该风机与烟气冷却塔连接将烟气输送到烟气冷却塔内;
以及依次与烟气冷却塔连通的脱硫塔和烟气混合室;
还包括冷却液池,冷却液池通过水泵与烟气冷却塔连接;
降温酸性水池,降温酸性水池通过冷却塔与烟气冷却塔连通。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进一步为:紧挨降温酸性水池还设置有调碱池和搅拌反应池,所述搅拌反应池通过水泵连接有压滤机,压滤机通过水管与所述冷却液池连接。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进一步为:所述烟气冷却塔内设置有喷淋结构,该喷淋结构通过冷却液池供冷却液。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进一步为:所述烟气冷却塔内设置有塔盘结构。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进一步为:所述烟气冷却塔底部内侧壁覆盖有耐酸的混凝土及防腐层。
本发明其中一实施例进一步为:所述冷却塔底部呈倾斜,冷却塔底部水平位置低的地方处设置有开口,该开口与所述冷却塔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烟工艺,烟气经过除尘、除二噁英、脱硝后,进入烟气冷却塔内,烟气自下而上(塔内设有塔盘和喷头)与冷却水自上而下经过二层喷淋一层塔盘逆流接触,使烟气出口温度调节至70℃以内;降温后的烟气再经过除沫器后进入脱硫塔内进行脱硫,脱硫后的烟气温度控制50℃以内,再进一步利用烟气混合室进行冷却、除水,排空烟气达到消白。
进一步,烟气冷却塔出口冷却水由于吸收烟气温度而升温高自塔底出来,由两台冷却塔降温到25~30℃,再对其加药除去水中杂质、调节PH值后,以备循环水重复使用。
进一步,高温高速烟气通过烟管进入烟气混合室;轴流风机将烟筒体外新鲜空气加压切线进入烟筒体内后,打散并混合烟气,推动气体切线旋转,逐步降低烟气温度;除温后含水烟气经过挡水导流板撞击除水;降温除水后的烟气出烟孔排出。
进一步,所述烟气混合室内三个所述轴流风机切线进风,进风风量为78000-80000m3/h,烟气混合室的烟管口设有挡水导流板,含水烟气经过挡水导流板撞击除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昱源宁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昱源宁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16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5G天线盒
- 下一篇:一种船舶甲板企口保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