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焚烧锅炉脱酸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88976.5 | 申请日: | 2021-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6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 发明(设计)人: | 沈跃良;周杰联;钟俊;曾庭华;李千军;来笑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5/44 | 分类号: | F23G5/44;F23G5/50;F23J15/00;B01D53/34;B01D53/50;B01D53/68;B01D53/8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陈嘉雯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锅炉 脱酸 控制 方法 相关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锅炉脱酸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首先获取多组二氧化硫、氯化氢对应的历史数据,接着对每组数据中二氧化硫与氯化氢进行比对,判断出容易超标的第一烟气,按照最小二乘法原则,筛选出符合对应关系的一组石灰浆液流量和第一烟气并进行拟合得到第一烟气的对应关系式,从而根据该关系式对石灰浆液流量进行控制。并通过对焚烧炉中二氧化硫浓度值和氯化氢浓度值进行监测,对二氧化硫变化率和氯化氢变化率进行监测,当其中一个因素超标时控制消石灰干粉风机向脱酸塔喷入消石灰,直至上述因素均不超标。解决了现有技术由于无法对石灰浆液流量和消石灰干粉喷射进行精准控制,导致二氧化硫和氯化氢排放经常超标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烟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垃圾焚烧锅炉脱酸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大量的以炉排炉为主的垃圾焚烧锅炉,垃圾焚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氢等,需要用烟气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其中酸性气体的净化主要采用喷入石灰石浆液在脱酸塔中进行脱除。
由于脱酸塔入口普遍缺乏准确可靠的原烟气SO2和HCL浓度测量装置,目前脱酸塔石灰浆液的控制方法主要是:运行人员根据净烟气中测量的SO2和HCL浓度,手动调整石灰浆液调整阀和工艺水调整阀,控制喷入脱酸塔的石灰浆液量,从而将净烟气中的SO2和HCL控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当判断净烟气中的SO2和HCL浓度上升至可能出现超标时,运行人员便启动消石灰干粉喷射风机,将消石灰干粉喷入脱酸塔,以压制净烟气SO2和HCL浓度的上升。
由于净烟气SO2和HCL浓度测量的滞后、垃圾成分变化的不可知性、以及运行人员监盘的不及时,人工判断启停消石灰干粉喷射风机无法做到精准干预,导致SO2和HCL排放经常超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垃圾焚烧锅炉脱酸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由于无法对石灰浆液流量和石灰干粉喷射进行精准控制,导致二氧化硫和氯化氢排放经常超标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垃圾焚烧锅炉脱酸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石灰浆液流量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氯化氢对应的多组历史数据;
分别将所述多组历史数据中的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与对应的烟气排放限值进行比较,获取烟气排放值超标占比较高的第一烟气;
基于最小二乘法,筛选出与所述第一烟气对应的石灰浆液流量的第一组数据并进行拟合,得到所述第一烟气的对应关系式;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式与预置的第一烟气浓度控制值,对石灰浆液流量进行控制。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式与预置的第一烟气浓度控制值,对石灰浆液流量进行控制,之后还包括:
S01、按预置周期获取焚烧炉中二氧化硫浓度值和氯化氢浓度值,根据所述二氧化硫浓度值和所述氯化氢浓度值计算预置周期的二氧化硫浓度变化率和氯化氢浓度变化率;
S02、判断所述二氧化硫浓度变化率或所述氯化氢浓度变化率在预置时间段是否超过预置变化率,且所述二氧化硫浓度值或所述氯化氢浓度值是否超过预置浓度值,若是,则执行步骤S03,否则返回步骤S01;
S03、向脱酸塔喷入消石灰,直至所述二氧化硫浓度变化率和所述氯化氢浓度变化率均低于0,且所述二氧化硫浓度值和所述氯化氢浓度值均低于阈值浓度值,停止向脱酸塔喷入消石灰。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式与预置的第一烟气浓度控制值,对石灰浆液流量进行控制,具体为:
根据所述对应关系式与预置的第一烟气浓度控制值,通过PID控制器对石灰浆液流量进行控制。
可选地,步骤S03,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89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